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新农具”赋能田间:手机一点、无人机一飞,智慧农业绘就丰收新图景

   时间:2025-09-30 11:03:2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河北大曹庄农场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的繁育田里,500亩玉米即将迎来丰收。金黄的玉米棒挂满枝头,整齐排列的玉米秆透露出勃勃生机。试验站站长张文杰站在田边,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绿谷惠农云App,田间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数据立即显示在屏幕上。“现在一部手机就能掌握田间所有情况,管理起来轻松多了。”他笑着说。

传统巡田方式曾让农技人员苦不堪言。张文杰回忆,过去巡田全靠双脚,地中间的情况难以看清,只能抽查几个点位,很难做到全面覆盖。如今,多光谱无人机成为田间“新卫士”。随着螺旋桨转动,无人机缓缓升空,对玉米地进行全方位巡检。“它装有多光谱相机,能精准捕捉每个角落的情况,哪怕有一株病株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张文杰介绍,无人机巡检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精准高效,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巡检结果通过平台的AI算法深度分析后,会迅速生成农田“健康地图”和管理措施建议。张文杰口中的平台,正是他们引进应用的绿谷惠农智脑AI大模型平台。该平台由多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完成,是国内首个覆盖耕、种、管、收全链条的智慧农场平台。河北绿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骆晚侠表示,平台实现了国产推理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部署,融合“天空地人机”全域感知与多模态交互,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AI生产力。

“AI能秒级分析土壤、气象数据,生成最优种植方案。”骆晚侠说,这有助于农民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作物品种、种植时间和密度,实现作物增产10%以上。在试验站,节水灌溉系统也展现了AI的强大能力。张文杰演示道:“只需一键轻触,阀门就能打开,精准灌溉让玉米‘吃饱喝足’。”系统通过动态分析田间水分状况,实时预测干旱或涝灾风险,并提供精准灌溉建议,使灌溉管理从“凭经验浇水”转变为科学灌溉。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让水资源和肥料得到了高效利用。张文杰介绍,相比传统方式,亩均节水30%以上,节肥10%至15%,同时减少了土壤板结,改善了根系微环境,促进了增产增收。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智能虫情测报灯成为农户的“千里眼”。这款设备通过诱虫光源吸引害虫,自动拍照后由AI识别模块分析害虫种类和数量,并将结果实时上传至平台。

“往年得人跑地里去调查虫情,一不小心错过几天,虫害可能就大爆发了。”张文杰滑动着手机里的监测信息,屏幕上二点委夜蛾、暗黑鳃金龟等害虫的捕获数量及发生趋势一目了然。骆晚侠表示,智能虫情测报灯的核心优势在于诱虫、拍照、AI识别的一体化设计,让防治从“被动灭虫”变成“主动设防”。

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宁晋县科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义龙今年种植了2000亩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加微喷带的模式。他表示,合作社建立的农作物病虫监测站能随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情、虫情,预报准确及时,相当于为种地提供了“千里眼”。

“平台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医生,可为农技人员和农户提供全天候AI问诊。”骆晚侠说,目前绿谷惠农智脑AI大模型平台已在河北省多个示范园区落地,服务面积超过30万亩,未来将推广到全国主要农业产区,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在河北,AI“新农具”正为传统农业带来深刻变革,81个县(市、区)已开展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智慧农业的应用集成正在不断推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