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正经历一场围绕玻璃基板的技术竞赛,这场竞争因英特尔的波折与多家企业的加速布局而备受关注。近期,英特尔明确表示将按计划推进玻璃基板商业化,这一表态终结了此前关于其可能退出该领域的猜测。与此同时,三星、Absolics、LG Innotek等企业纷纷公布技术进展,推动玻璃基板从“一家独大”转向“群雄逐鹿”的局面。
英特尔的玻璃基板研发可追溯至十多年前。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曾主导半导体行业从陶瓷封装向有机封装的转型,并开发了沿用至今的ABF基板技术。然而,随着AI与高性能计算对算力需求的激增,传统有机基板在尺寸稳定性、信号损耗和布线密度上的局限日益凸显。为突破瓶颈,英特尔于2021至2023年间集中资源攻克玻璃易碎性等核心工艺难题,并于2023年9月正式发布玻璃基板样品,明确技术路线图,计划在2026至2030年间推出搭载该技术的产品。
尽管英特尔长期投入,但其商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今年4月,公司执行副总裁Naga Chandrasekaran仍强调玻璃基板是先进封装的核心,并透露正在开发120x120毫米超大尺寸封装。然而,随着新CEO陈立武上任,英特尔进入“战略收缩阶段”,资源向先进工艺晶圆制造倾斜。7月,有媒体报道称英特尔可能放弃自主开发玻璃基板,转而采用外部采购方案。业内分析指出,玻璃基板标准尚未统一,供应链不成熟,独立开发需巨额投资,且工艺不稳定导致大规模应用困难,英特尔的调整被视为务实选择。
8月,职业社交平台资料显示,英特尔玻璃基板技术核心推动者、曾获2024年年度发明家(IOTY)的段罡跳槽至三星,担任执行副总裁,负责领导三星电机新型玻璃基板业务开发。这一变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英特尔放弃研发的猜测。随后,韩国媒体报道称英特尔正计划授权其玻璃基板技术,与多家制造商、材料供应商和设备厂商谈判专利合作。若协议达成,英特尔可能从供应商转变为客户,而三星电机、Absolics等企业将成为主要受益者。
然而,9月12日,英特尔官方驳斥了退出玻璃基板业务的报道,重申将按原计划推进商业化。这一表态与9月19日英伟达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的“强强合作”形成呼应。分析认为,此次合作不仅注入关键资本,更通过确立重量级合作伙伴和未来AI基础设施应用方向,加速了玻璃基板技术的成熟与市场化。9月25日有消息称苹果也在与英特尔洽谈投资事宜,苹果此前曾与供应商探讨将玻璃基板用于电子产品芯片的可能性,若合作达成,将为英特尔业务增添新动力。
在英特尔波折不断的同时,其他企业正加速布局。三星通过旗下三星电机与三星电子并行推进玻璃基板技术研发。三星电机计划于2024年第四季度启动试制品产线,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产生业务收入,2026至2027年间实现量产,目标是用玻璃芯材料取代传统基板核心层,减少厚度约40%,并改善大尺寸基板高温翘曲问题。三星电子则专注于“玻璃中介层”研发,计划2028年将其导入先进封装工艺,替代当前连接GPU与HBM的硅中介层。为支持技术发展,三星已启动内外部合作,与康宁等材料公司及多家中小企业共建供应链。
除三星外,SKC集团旗下子公司Absolics也在加大玻璃基板产量。该公司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量产准备,其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工厂已开始原型生产,年产能约12,000平方米。Absolics正与AMD和亚马逊(AWS)就供应进行讨论,接近“资格预审”阶段,并计划下半年增加材料和零部件采购量60%以上,以支持生产规模扩大。LG Innotek则明确表示正在考察玻璃基板作为未来主流封装材料,计划2025年底前产生样品并进入验证阶段,同时加速推进FCBGA技术,目标2030年将该业务扩大至7亿美元规模。
技术突破方面,2025年电子元件与技术大会(ECTC)证实,研究人员在玻璃通孔(TGV)制造、玻璃易碎性解决和应用集成等领域取得进展。主流工艺“激光诱导深蚀刻”(LIDE)已能制造小至3微米、高纵横比的通孔,并有自动化湿法蚀刻设备支持量产。针对玻璃切割易产生微裂纹的问题,业界通过“回拉法”消除背面开裂缺陷,索尼等公司提出的“单片玻璃芯嵌入工艺”(SGEP)也为解决边缘易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玻璃基板在高频和光子集成领域的潜力也得到验证,其低介电损耗和光学透明性可满足6G通信需求,共封装光学器件(CPO)技术则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场景。
尽管市场对玻璃基板商业化的质疑仍存,但AI与高性能计算对先进封装的需求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动力。随着英特尔明确推进计划、多家企业加速布局以及技术难题逐步解决,玻璃基板的商业化之路正愈发清晰。2026年,被多家厂商设定为玻璃基板量产元年,这一时间节点或将见证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