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瑞士科学家用“迷你大脑”造生物计算机,探索硅基AI外新可能

   时间:2025-10-04 18:05:4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探索的前沿,瑞士一支科学家团队正尝试将科幻场景变为现实——他们设想未来数据中心可能由具备学习能力的“活”服务器构成,这类设备在模拟人工智能功能的同时,能耗仅为现有技术的零头。这项由FinalSpark实验室主导的研究,将人类神经元培养成的微型组织称为“湿件”,试图通过生物计算开辟计算技术新路径。

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弗雷德·乔丹博士介绍,研究始于从日本正规诊所获取的匿名捐赠者皮肤干细胞。这些细胞经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后,被培育成直径约1毫米的类器官结构。通过电极连接,这些生物组织能对电信号产生反应,例如在键盘输入时引发类似脑电图的波动。“当BBC记者连续按键后,系统突然停止响应,随后出现剧烈的能量波动,我们猜测这些‘迷你大脑’可能被‘惹恼’了。”乔丹博士笑称,这种不可预测性正是生物计算的魅力所在。

细胞生物学家弗洛拉·布罗齐博士展示了培养皿中的白色类器官,它们虽远不及人脑复杂,却包含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的基本组合。经过数月培育,这些组织能通过电极接收指令,目前可完成简单识别任务。研究人员希望未来能实现类似AI的图像识别功能——输入一张猫的照片,系统能准确判断物种。

然而,生物计算机的生存挑战远超传统设备。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神经技术专家西蒙·舒尔茨教授指出,类器官缺乏血管系统,无法像真实大脑那样通过血液循环获取养分。“当组织停止工作时,就是真正的死亡。”他强调,这是当前技术面临的最大障碍。尽管如此,FinalSpark团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四年中,他们成功将类器官的存活时间延长至四个月,期间观察到这些组织在死亡前会出现类似人类临终反应的异常活跃期。

“我们记录了上千次这样的‘死亡事件’,每次都很痛心。”乔丹博士表示,团队会终止实验分析原因,再重新开始。对于伦理争议,舒尔茨教授认为无需过度担忧:“这些生物电脑只是用不同材料构建的计算设备,与硅基AI形成互补而非替代。”

研究负责人莱娜·斯米尔诺娃博士强调,“湿件”技术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它不仅能推动疾病建模研究,减少动物实验需求,更可能为计算科学开辟新赛道。“虽然不太可能在大多数领域超越硅基技术,但生物计算有望找到独特的应用场景。”她举例称,某些需要高度自适应性的任务可能更适合这类系统。

对于将科幻变为现实的感受,乔丹博士难掩兴奋:“我从小就是科幻迷,总觉得现实生活不如小说精彩。现在我发现自己正在书写这样的故事,这种体验比任何电影都震撼。”随着研究的推进,这群科学家正在重新定义“计算机”的边界,也促使人们思考:当神经元成为计算单元,人类对自身大脑的认知是否也将被改写?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