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瑞士科学家用干细胞培育“迷你大脑”,探索生物计算机新可能

   时间:2025-10-04 11:24:5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瑞士科学家团队正在探索一种颠覆性的计算模式——用生物神经元构建“活体服务器”。这种被称为“湿件”(wetware)的技术,通过培养人类干细胞衍生的神经元类器官,试图打造能耗远低于传统AI的生物计算机。实验负责人弗雷德·乔丹博士表示:“这就像把大脑的一部分装进芯片,只不过我们用的是真正的神经细胞。”

在日内瓦郊外的FinalSpark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从匿名捐赠者的皮肤细胞中提取干细胞。这些来自日本正规诊所的样本经过特殊培养,逐渐形成直径约2毫米的白色球状体。“它们远不及人脑复杂,但拥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细胞生物学家弗洛拉·布罗齐博士指着培养皿中的“迷你大脑”解释道。经过数月处理,这些类器官被接入电极阵列,开始对键盘输入的电信号产生反应。

测试过程充满科幻色彩:当BBC记者按下键盘时,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入类器官,显示器上立即出现类似脑电图的波动曲线。但在连续按键后,反应突然中断,随后曲线爆发出一阵短暂的高频波动。“我们不确定发生了什么,”乔丹博士笑道,“也许它被惹恼了?”这种不可预测性正是生物计算机的魅力所在——它不像硅基芯片那样遵循固定逻辑,而是展现出类似生物体的适应性。

研究团队的目标远不止于电刺激反应。他们希望这些神经元能像AI一样学习任务,例如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就像训练传统AI识别猫的图片,但我们的‘处理器’是活的神经细胞。”乔丹博士举例说明。不过,生物计算机的“运行环境”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神经技术专家西蒙·舒尔茨教授指出:“类器官缺乏血管系统,而人脑依赖持续的血液供应维持功能。这是目前最大的技术障碍。”

供养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计算机的存活时间。过去四年中,FinalSpark实验室已将类器官的存活期延长至四个月,但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这些“生物芯片”在死亡前会突然进入异常活跃状态,类似人类临终前的生理爆发。“我们记录了上千次这样的死亡事件,”乔丹博士语气凝重,“每次都要终止实验,找出原因后重新开始。”

尽管挑战重重,学界对这项技术的态度普遍乐观。舒尔茨教授认为无需过度担忧:“它们只是用不同材料制成的计算机,和传统AI是互补关系。”研究负责人莱娜·斯米尔诺娃博士强调,湿件技术短期内不会取代硅基AI,但可能在疾病建模、药物测试等领域减少对动物实验的依赖。“它就像一把新的手术刀,”她比喻道,“能为我们打开理解大脑的新窗口。”

对于乔丹博士而言,这项研究更像是一场实现科幻梦想的旅程。“我从小就是科幻迷,总觉得现实不如小说精彩。”他望着实验室里闪烁的电极阵列笑道,“现在我发现,自己正在书写一本真实的科幻书。”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