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拇指长度与脑容量关联新发现:灵长类演化中多数物种契合,唯它例外

   时间:2025-10-04 18:11:5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你此刻用四根手指托住手机,大拇指灵活地滑动屏幕浏览内容时,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人类数百万年演化的智慧结晶。这根能够覆盖大部分屏幕的拇指,不仅支撑着现代人的数字生活,更见证了人类从树栖到制造工具的进化历程。

灵巧的双手与发达的大脑共同构成了人类演化的关键标志。早期人类祖先放弃树栖生活后,相对较长且可对握的拇指逐渐形成,这种结构使手部更擅长抓握。考古发现显示,能人(Homo habilis)的拇指尤为发达,其手骨结构与现代人高度相似,指节强健有力。研究人员推测,这种手部特征使其能够熟练制作和使用石器,从而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资源。

更早的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化石研究揭示了手部演化的更早阶段。距今320万年的手部骨骼显示,其手指长度比例已接近现代人,腕骨结构使大拇指更具力量和灵活性。科学家推测,这类古人类已能用三指抓握球状物,或侧握石片进行切割。2021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约200万年前南非洞穴中的古人类已具备类似现代人的拇指与手指协同能力。

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比95种灵长类动物的手部结构,发现了手部灵活性与大脑发育的深层关联。研究以拇指相对长度作为量化指标,发现拇指较长的物种往往脑容量更大,且这种关联不依赖于人类这一特例。唯一例外是南方古猿源泉种(Australopithecus sediba),其异常修长的拇指与有限的脑容量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可能存在未被充分理解的演化路径。

研究还揭示了手部演化与大脑特定区域的关联。原本预期与小脑相关的拇指长度,实际与新皮质发育密切相关。新皮质占人类大脑一半体积,支撑着语言、空间推理等高级功能。这意味着,随着灵长类动物操作物体能力的提升,大脑必须同步演化以处理新技能。

现代人类的手部功能已远超工具使用范畴。幼儿在掌握语言前便通过手势表达需求,意大利人"被绑住手就不会说话"的玩笑,折射出手势在人类交流中的核心地位。现生灵长类动物同样具备手势交流能力,英国科学家曾记录黑猩猩等物种的2000余次手势互动,识别出33种不同手势,包括"给我那个""靠近点"等指令。

这些发现挑战了人类独特性的传统认知。复杂的社会活动能力并非人类独有,科学家发现我们的近亲也具备理解心理状态和预测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在1300万年前就已萌芽,暗示着人类引以为傲的社交智慧,或许有着更为古老的演化根源。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