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迭代加速、汽车智能化浪潮涌动以及新兴应用场景的崛起,正推动CMOS图像传感器(CIS)行业进入结构性变革期。从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与市场表现来看,行业已突破对消费电子的单一依赖,形成技术突破、市场扩容与竞争格局优化的协同发展态势,未来将迈向高质量增长阶段。本文将从技术革新、市场需求演变、竞争格局调整三大维度,解析CIS行业的成长逻辑与发展方向。
技术革新方面,高像素升级与场景化适配成为核心驱动力,AI融合则开辟了“感知+计算”的新赛道。国内厂商在高像素领域持续突破:豪威推出的5000万像素一英寸传感器OV50X支持电影级视频拍摄,2亿像素产品已通过客户验证;格科微依托GalaxyCell®2.0工艺实现0.61μm-1.0μm全像素覆盖,其5000万像素单芯片方案因成本优势被主流品牌采用;思特威开发的5000万像素1/1.28英寸传感器SC595XS动态范围达110dB,满足高端影像需求。国际巨头索尼通过优化移动与数码相机传感器结构实现收入增长,高像素技术正从旗舰机型向中高端市场渗透,预计2027年全球2亿像素产品需求将突破1亿颗。
场景化技术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在汽车领域,豪威的TheiaCel™技术解决了LED闪烁抑制问题,思特威的CarSens®-XRGen2工艺适配ADAS多视角成像,格科微车载CIS集成ISP模块后动态范围提升至120dB,满足环视、前视等需求;安防与医疗场景中,豪威的Nyxel®近红外技术与思特威超星光级产品在弱光环境下实现高感光与低功耗平衡,其端对端医疗成像子系统与超小尺寸传感器正替代传统CCD方案;新兴领域里,豪威在智能眼镜中集成NPU实现感知与计算融合,思特威1200万像素低功耗传感器适配AI眼镜,格科微为AIPC设计的500万像素传感器支持低功耗人员在位感知。AI与CIS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品从“被动成像”向“主动决策”转型,为企业开辟了新增长空间。
市场需求呈现“汽车电子与新兴场景双轮驱动,消费电子结构升级”的特征。汽车电子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智能化趋势推动车载CIS“量价齐升”。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5%,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增长12.5%和11.4%。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使单车CIS搭载量从2-3颗增至8-12颗,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汽车领域CIS市场规模占比将从2024年的12.8%提升至2029年的23.8%。企业业绩印证这一趋势:豪威车载CIS收入达37.89亿元,同比增长30.04%;思特威汽车电子业务收入4.82亿元,同比增幅107.97%;格科微首颗车载CIS进入客户端调试,300万像素产品推进车规认证。技术趋势上,车载CIS正向高清化(800万像素以上)、功能安全(ASIL-B/D)、多光谱融合(可见光+红外)升级。
XR、机器视觉、AIPC等新兴场景为CIS打开增量空间。智能眼镜领域,豪威LCOS显示方案与集成NPU的CIS、思特威1200万像素低功耗传感器满足轻量化与高画质需求;机器视觉方面,思特威以46.2%的市占率蝉联无人机CIS全球第一,豪威、格科微成立专项部门拓展工业检测、智能交通等场景;AIPC与全景/运动相机市场潜力巨大,格科微低功耗传感器、豪威高动态范围产品受益于全球运动相机10.3%的复合增长率。新兴市场已成为企业营收增长的新支柱:豪威新兴领域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激增249.42%,思特威、格科微收入结构多元化,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消费电子作为传统主力市场,虽整体增速放缓,但结构分化明显,高像素产品成为突围关键。智能手机市场中低像素产品需求收缩,行业呈现“中低像素存量竞争、高像素增量突围”格局。格科微1300万及以上高像素产品收入占比达46%,思特威5000万像素产品带动手机业务增长40.49%。当前,5000万像素已成为主流规格,2亿像素产品加速导入,RGB-IR、红外全局快门等技术应用于生物识别、AR拍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竞争格局方面,国产替代深化与国际分工优化同步推进,供应链能力成为决胜关键。全球CIS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32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301亿美元,区域格局呈现“亚太追赶、欧美退守高端”特征。国产厂商从“中低端替代”向“高端突破”迈进,形成“国产抢占中高端、国际守高端”的分工格局。智能手机领域,思特威全球市场份额预计从2024年的10.5%提升至2025年的12.3%,豪威、格科微高像素产品进入主流品牌供应链;汽车电子领域,豪威、思特威打破索尼、安森美垄断,获得比亚迪、吉利等车企订单;安防与工业场景,思特威市占率领先,豪威、格科微在新兴领域快速渗透。技术积累是突破的核心支撑:截至2025年6月,豪威累计授权专利4761项(发明专利4552项),思特威专利达528项。
国际巨头通过战略调整聚焦高端市场。索尼凭借高端影像技术壁垒,主导高端手机与专业相机CIS市场,其影像及传感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安森美退出低毛利率业务,聚焦机器视觉等差异化领域;意法半导体调整功率器件产能,强化嵌入式处理与工业传感器优势。国际巨头的战略聚焦巩固了高端市场地位,也为国产厂商创造了发展空间。
供应链协同与产能布局能力成为竞争关键。国内厂商普遍采用“Fabless+本土供应链”模式:豪威、思特威与台积电、合肥晶合等晶圆厂合作,保障先进工艺产能;格科微通过自有Fab打通设计、制造、销售全环节,控制成本并提升交付速度。国际厂商依托全球化供应链优化库存周转。产能紧张周期下,供应链整合能力直接影响市场份额:本土晶圆厂合作与自有产线建设提升了国产厂商的产能稳定性,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为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