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热议“我国规划撞击小行星”的话题引发公众对太空安全的广泛关注。这并非科幻想象,而是基于真实科学需求的现实行动。今年初,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曾被预测可能在2032年接近地球,9月3日晚,另一颗直径约38米的近地小行星2025 QD8以每秒12.5公里的速度在21万公里外与地球擦肩而过。这些事件不断提醒人类,小行星威胁并非遥不可及。
太阳系中,除八大行星外,还分布着数十亿颗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它们形成于太阳系诞生初期,被视为宇宙演化的“活化石”。根据轨道特征,小行星可分为近地、主带、特洛伊等类型,其中近地小行星因可能撞击地球而备受关注。这些天体富含铁、镍、铂族金属及水冰资源,例如灵神星被推测含有大量贵金属,碳质小行星则可能携带可供太空使用的水资源。
全球已开展多次小行星探测任务。2003年,日本“隼鸟号”首次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2012年,中国“嫦娥二号”探测器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并传回高清影像;2022年,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成功改变目标天体轨道,验证了动能撞击技术的可行性。欧洲空间局计划于2024年发射的赫拉探测器,将进一步评估撞击对双小行星系统的影响。
小行星撞击被联合国列为二十大生存威胁之一。历史案例显示,6600万年前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1908年通古斯爆炸摧毁2000平方公里森林,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造成上千人受伤。尽管高破坏性撞击概率极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目前人类已发现3.8万余颗近地天体,但完成轨道编目的不足1%,监测体系仍需完善。
中国正系统推进小行星防御体系建设。科学家提出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地基光学望远镜、雷达与天基观测卫星,实现全天候精准预警。防御策略以动能撞击为主,结合激光烧蚀、引力牵引等技术,计划2027年前后实施首次在轨处置演示验证。该任务将对千万公里级小天体实施撞击,使其速度改变3-5厘米/秒,确保百年内无撞击风险,同时全程观测撞击过程与轨道变化。
小行星资源开发正成为深空经济新热点。根据国际估算,约700颗已探测小行星单颗价值超百万亿美元,主带区域资源开发潜力达7万亿亿美元。开发流程包括目标筛选、机器人开采、在轨加工及运输利用,未来可能形成“太空供应链”。随着核动力推进、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小行星采矿有望实现智能化、低成本运营,为地外资源补给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