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OpenAI DevDay 2025重磅发布:AI从“对话”跃进“执行”,开发者生态迎来新纪元

   时间:2025-10-07 14:28:5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旧金山,一场备受瞩目的科技盛会——OpenAI DevDay 2025正式拉开帷幕。当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登上演讲台时,全球开发者的目光瞬间聚焦,现场与线上屏幕前的气氛瞬间被点燃。

此次盛会,OpenAI携一整套创新工具震撼回归,包括GPT-5 Pro、App SDK、AgentKit、ChatKit和Codex,这五款工具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从“对话时代”大步迈向“执行时代”。

GPT-5 Pro成为此次发布会的焦点之一。奥尔特曼宣布,这款新模型面向API用户开放。它不仅在推理速度上有了显著提升,还能与小型语音模型gpt-realtime-mini实现无缝协作。奥尔特曼强调:“未来,语音将成为人类与AI交互的主要方式。”这意味着,用户无需再依赖键盘输入指令,只需说出想法,AI就能精准理解、迅速执行并给予反馈,真正实现实时共创。

App SDK的展示同样令人惊叹。在现场演示环节,工作人员借助App SDK,让ChatGPT直接调用Canva,为一家遛狗公司快速生成了四款风格各异的海报。随后,仅用一句话,就自动生成了一份推介PPT,整个过程流畅自然,毫无卡顿。

这一功能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在ChatGPT中轻松嵌入第三方应用,未来Spotify、Zillow、DoorDash等热门应用都有可能被AI直接调用。ChatGPT不再仅仅是一个对话工具,而是有望成为所有应用的入口。

如果说App SDK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那么AgentKit就是驱动这个世界的强大引擎。在演示中,克里斯蒂娜·黄(Christina Huang)仅用8分钟就搭建出一个完整的AI Agent,涵盖了界面设计、逻辑构建、部署和测试等所有环节,且全程零卡顿,最后还剩余49秒。奥尔特曼介绍,这套工具让个人开发者和大企业都能在几分钟内生成能够自动执行任务的AI Agents。HubSpot已经率先使用AgentKit升级了自家的Breeze AI客服系统,效果立竿见影,公司股价当场暴涨近7%,这一成果被网友戏称为“奥尔特曼的嘴,比机构还管用”。

ChatKit的发布也为开发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它允许开发者在自家的App或网站中嵌入ChatGPT对话功能,并且可以完全自定义用户界面、品牌风格和工作流程。奥尔特曼表示:“你可以带上自己的品牌和规则,让ChatGPT成为你产品的灵魂。”这意味着未来每个网站和App都将拥有自己的“AI客服”“AI同事”,甚至是一个24小时在线、懂语境的业务助理。

Codex的回归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OpenAI重新发布Codex并宣布正式开放使用。在现场演示中,OpenAI开发体验总监罗曼·休特(Romain Huet)直接用语音命令,让系统修改React代码、添加字幕、控制灯光,整个过程无需编写一行代码。休特感慨道:“未来的开发,不是写代码,而是和代码对话。”这一刻,全场掌声雷动,开发者们深刻意识到,编程语言的界限正在被AI逐渐抹平。

在正式展示环节之前,奥尔特曼还分享了几个特别的用户故事。一位89岁的日本老人利用ChatGPT开发出了11款App,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手机;亚利桑那州的医学生也借助ChatGPT开发出了模拟病人交流的应用。奥尔特曼感慨地说:“软件的门槛正在坍塌。未来,任何人有想法就能造App。”这句话,深刻定义了AI的社会意义。

OpenAI的野心不止于软件领域。奥尔特曼在演讲中暗示,OpenAI刚刚宣布与AMD达成芯片合作、与三星共建AI数据中心,还与甲骨文(Oracle)和英伟达(Nvidia)签订了算力协议,正在构建一个从“芯片—模型—应用”的全链路闭环。这意味着OpenAI正在从一家单纯的AI公司,进化成为一个新型科技操作系统,既是芯片的采购方,也是应用的分发者。

这场DevDay不仅仅是一次功能更新,更是宣告AI进入了平台竞争时代。App SDK、AgentKit、ChatKit、Codex这四款开发者工具,让开发者能够在OpenAI的生态系统中直接创业、上架产品并实现变现。当年苹果凭借App Store建立了生态壁垒,如今OpenAI似乎正在重演这一历史。只不过这一次,入口不再是一个个App图标,而是一段与AI的对话。

从零代码编程到语音交互,从个人Agent到企业应用,OpenAI正在将AI推向一个全新的临界点,让AI成为每个人的计算界面。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技术的使用方式,更重新定义了开发者的角色。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