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近日公布了一份备受瞩目的榜单,揭示了30家Tokens消耗量突破万亿大关的企业名单。这些企业被视为AI应用领域的“重磅玩家”,其Tokens消耗规模不仅反映了技术投入的深度,更折射出AI商业化的真实需求。
榜单中,初创企业与规模化企业几乎平分秋色,黄色背景标注的初创公司多由联合创始人直接对接API,而紫色背景的成熟企业则通常由AI部门负责人负责。这份名单按对接人姓氏排序,不涉及排名先后,却暗含了AI生态的多元格局:从语言学习到代码开发,从医疗转录到视频生成,覆盖了教育、企业服务、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等十余个领域。
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Duolingo)是榜单中的“用户量王者”。这家以游戏化课程设计闻名的企业,早在2023年便接入GPT-4,推出“Duolingo Max”功能。系统不仅能根据学习者表现动态调整题目难度,还能模拟情景对话并解释错题。如今,其月活跃用户超7000万,庞大的用户基数与高频交互模式,使其长期稳居Tokens消耗前列。
多模型聚合平台OpenRouter则代表了AI基础设施的新趋势。由Alex Atallah创立的这一平台,通过统一API调用GPT、Claude、Gemini等模型,解决了不同模型调用分散的痛点。其创始人认为,Tokens的使用量比模型参数更能反映真实价值——只有被频繁调用的产品,才能证明其市场潜力。自2024年起,该平台的Tokens消耗量持续攀升,如今已成为顶级模型的中转节点。
在线设计平台Canva的崛起,则体现了AI对创意领域的颠覆。这家澳大利亚公司以“人人都是设计师”为理念,用户无需专业软件即可完成海报、简历等设计。集成AI后,其多模态内容生成(如图像、版式、视频)需要多轮交互优化,Tokens消耗远超文本问答。高频的使用场景与复杂的设计需求,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Tokens怪兽”。
AI原生搜索引擎Perplexity的案例更具技术代表性。其底层架构采用多阶段流水线,每次搜索需并行处理多个网页,进行嵌入、摘要与评估。与传统搜索不同,它的每次查询都包含数十次小规模模型调用。加上月活跃用户超2000万,其Tokens密度甚至可与ChatGPT媲美。
这些企业为何能消耗如此巨量的Tokens?高频交互、任务复杂度与平台化效应是三大核心原因。例如,Perplexity、Notion等产品用户日均使用次数远超低频场景;Canva等应用需处理文本、图像、版式等多维度信息,推理链条更长;而OpenRouter、Tiger Analytics等平台则通过集中分发需求,形成流量中心,推动Tokens指数级增长。
行业对Tokens的关注已延伸至商业化标准。今年初,业内提出“日均10亿Tokens消耗”作为大模型落地的价值红线。这一指标不仅能反映业务是否跑通、需求是否真实,更被视为大模型商业化的新门槛。例如,日均消耗10亿Tokens的企业被称为“Tokens独角兽”,这一标准比融资估值更能客观反映业务进展——毕竟,Tokens消耗如同用电量,难以造假。
从榜单来看,单客户百万亿、千万亿Tokens消耗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当AI应用从“技能测试”转向“真实需求验证”,Tokens消耗量正成为衡量技术落地的重要标尺。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企业服务,那些能持续消耗Tokens的企业,或许正在书写AI商业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