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头部企业纷纷通过战略投资与产业合作构建自身生态圈,一场关于技术路线与商业落地的暗战悄然展开。
智元机器人近期动作频频,不仅与高瓴资本联合设立产业基金,更推出"创投A计划"计划三年孵化50个早期项目。据统计,该公司已累计完成近20笔对外投资,覆盖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及下游应用场景。其投资版图中,70%项目处于注册轮,20%为种子轮,10%进入天使轮阶段,这种"投早投小"策略已带来8倍年化收益率,首形科技、千觉机器人等被投企业相继完成多轮融资。
银河通用同步加速产业布局,近期接连投资多模态双轮足机器人企业揽月动力及苏州一星机器人。通过与博世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博银合创",该公司正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汽车制造环节的落地应用。这种"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在医疗领域同样显现成效——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已开展康复机器人临床研究。
产业合作呈现多元化特征,头部企业通过四种路径构建生态网络:其一,与富临精工等制造企业合作实现PoC验证,近百台远征A2-W机器人已进入工厂测试;其二,联合软通动力等渠道商开发行业解决方案,利用既有客户网络快速拓展市场;其三,通过双向注资强化供应链,如与卧龙电驱在伺服电机领域的深度合作;其四,投资灵初智能等技术型企业弥补算法短板,其强化学习能力成为智元重点布局方向。
在这场生态竞赛中,不同技术路线逐渐分化。智元机器人确立"本体+AI"全栈技术路径,自建工厂与数据采集中心,同步布局工业、零售、文娱等七大场景,形成多线并举的"沿途下蛋"战略。其管理层透露,充足现金流可支撑三年无收入运营,这种底气使其在生态建设中更具侵略性。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宇树科技的垂直整合模式,通过自研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梅卡曼德则聚焦标准化产品,其"手眼脑"平台已部署上千个场景,智能视觉系统实现规模化商用。这种差异化路径反映行业对技术栈理解的深层分歧——是追求全链条控制还是专注细分领域,成为决定生态构建方式的关键变量。
当前具身智能产业面临双重挑战:技术层面,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家通过特定场景数据反馈构建技术闭环;供应链层面,定制化零部件开发周期长,智元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指出,供应商产品需针对人形机器人进行负载、扭矩等参数的定向优化。这种产业现状迫使头部企业必须深度参与供应链升级,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标准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