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贩零食赛道,头部企业的竞争正步入全新阶段。截至2025年9月,鸣鸣很忙以超过2万家门店的规模成为国内休闲食品饮料连锁行业门店数量最多的品牌,并获得国际权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认证。与此同时,万辰集团在6月末宣布门店总数达到1.53万家,较年初新增1169家,显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两家企业的上市竞速也随之展开——鸣鸣很忙于4月提交港股招股书,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门店升级、供应链优化和数字化建设;万辰集团则在9月跟进,提出通过上市资金支持门店网络扩张、产品矩阵丰富和物流基建提升。
鸣鸣很忙的崛起堪称行业典范。自2017年创立以来,这家从街边小店起步的企业,通过量贩模式重构供应链,以规模化采购和高效流通降低运营成本,迅速赢得市场。数据显示,其营收从2022年的42.8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93.44亿元,净利润从0.81亿元增至9.13亿元。这种爆发式增长既得益于休闲食品饮料零售行业的整体扩容——该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5.5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7.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2%,也离不开其“直营+加盟”的混合网络布局。2024年,鸣鸣很忙GMV达555亿元,交易单数超过16亿,成为国内最大的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
企业的快速扩张不仅带动了自身发展,更推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从制造到物流,从农产品加工到终端零售,鸣鸣很忙构建的生态体系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拓宽了农产品销路,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然而,随着市场红利逐渐消退,量贩模式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行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与差异化”的深度较量。
当前,量贩零食市场已形成“两强争霸”的格局。好想来与鸣鸣很忙的门店布局高度重合,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双方“贴身竞争”频繁。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好想来55%的门店位于三四线城市,其中半数与鸣鸣很忙门店距离不足1公里。这种寸土不让的策略直接推高了运营成本,压缩了鸣鸣很忙的原有增长空间。
在商业模式上,两家企业均存在对商品销售的过度依赖。以万辰集团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225.83亿元中,量贩零食业务占比高达98.95%。相比之下,好想来通过“零食+”模式探索全品类零售,引入热门IP衍生品,试图跳出价格战陷阱。而鸣鸣很忙在业态创新和增值服务上的进展相对缓慢,可能在未来竞争中陷入被动。
资本化阶段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复杂性。上市竞速背后,是供应链韧性、智能化水平和加盟体系管理的全面比拼。好想来正构建智能仓储体系,鸣鸣很忙则需在物流效率上持续投入,否则规模优势可能因供应链短板而削弱。同时,超过1.5万家门店的管理挑战不容小觑——如何确保加盟商盈利、维持服务统一,成为双方必须解决的难题。
面对白热化竞争,头部企业纷纷寻求突破。鸣鸣很忙率先推出“赵一鸣省钱超市”,进军硬折扣超市赛道,成为行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截至目前,已有6家量贩零食企业布局折扣超市,包括万辰集团、来伊份等。这一战略转型既是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也预示着竞争从单一品类向全渠道零售的深化。
鸣鸣很忙的转型具备显著优势。其2万家门店形成的采购规模效应,为拓展百货、冻品等新品类提供了议价能力和物流基础。新增的百货日化、烘焙等品类,不仅能提升客单价,还能通过满足家庭一站式需求增强用户粘性。然而,挑战同样存在。当硬折扣超市面对大型商超的临时性打折时,日常低价优势可能被削弱;而SKU的急剧扩张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极高要求,一旦失控,新增成本将直接侵蚀利润空间。
这场从零食量贩到零售大市场的转型,既是行业内卷下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鸣鸣很忙的优势在于起跑时的势能,但真正的赛程才刚刚开始。如何在更大的零售战场中保持竞争力,如何在供应链管理与品类扩张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