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火星探索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确认存在由水侵蚀形成的巨型喀斯特洞穴。这一发现由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团队主导,相关研究整合了多颗火星探测器长达二十年的观测数据,为寻找火星远古生命迹象提供了关键线索。
研究聚焦于火星北半球的赫布斯谷区域,这里分布着古代河道遗迹和含水矿物沉积。通过分析火星全球勘测者号的光谱数据、火星奥德赛号的氢含量分布,以及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高精度地形模型,科研人员确认该区域存在八处直径从数十米到上百米不等的洞穴"天窗"。这些地表开口下方可能延伸着深度达数十米的巨大洞穴空间,其形成机制与地球喀斯特地貌高度相似。
地质分析显示,约35亿年前火星气候温暖湿润时期,赫布斯谷地区沉积了大量石灰岩等碳酸盐岩和石膏等硫酸盐岩。随着气候转冷,地下冰层在地质活动影响下局部融化,酸性水溶液沿岩石裂缝渗透,经过长期溶蚀作用逐渐塑造出这些地下洞穴。研究团队特别指出,此类洞穴的形成需要特定地质条件,但火星上可能存在更多类似区域等待发现。
这些洞穴被视为保存生命痕迹的理想场所。其内部稳定的微环境不仅能屏蔽火星表面剧烈的昼夜温差(-70℃至20℃)、频繁的沙尘暴,还能有效阻挡致命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辐射。科研人员推测,洞穴内可能完整保留着数十亿年前的微生物化石或生物分子印记,这为火星生命探测任务提供了明确目标。
针对洞穴探测的技术挑战,研究团队提出多级机器人协同探测方案:先由轨道器进行高精度定位,再部署地面漫游车进行洞口勘测,最后使用攀爬机器人或旋翼飞行器深入洞穴内部。尽管信号传输存在障碍,但通过中继通信装置和自主导航系统的配合,实地勘探在工程层面具备可行性。这项发现不仅改写了火星地质演化史,更为人类探索地外生命开辟了全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