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相继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最高缴费档次上限大幅提高,3000元档逐渐退出主流,5000元及以上档成为新趋势。这一调整为参保居民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空间,也反映出社会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升级。
辽宁省率先发布通知,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全省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调整后,原400元、600元两档被取消,新增4000元、5000元两档,最高缴费标准从3000元提升至5000元。调整后,辽宁共设9个缴费档次,覆盖200元至5000元区间。
黑龙江、陕西、吉林三省也在2025年跟进调整。黑龙江自1月1日起实施新政,取消700元、900元两档,新增4000元、5000元档,最高档同样升至5000元,但缴费档次总数达12个。陕西从6月1日起调整,取消200元、400元、600元三档,新增4000元、5000元、6000元三档,最低档从200元提高至300元,最高档突破至6000元。吉林则一次性增加3000元、4000元、5000元三档,最高档从2000元跃升至5000元。
此前,甘肃、湖南、浙江已率先提高缴费上限。2023年,甘肃将最高档提至5000元;2024年,湖南、浙江分别将最高档提至6000元、7000元。目前,全国仅贵州、福建、宁夏三省最高档仍为3000元,其余省份均已达到5000元及以上。
这一系列调整的背后,是居民参保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总额达2275亿元,人均缴费635元,较2023年的450多元增加近180元。参保居民选择更高档次缴费的趋势明显,反映出对养老保障质量的重视。
与灵活就业养老保险相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灵活性优势凸显。后者允许参保人根据收入情况动态调整缴费档次,收入低时选低档,收入高时提档,且所有缴费均进入个人账户,包括财政补贴和利息。而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年缴费最低已超9000元,且缴费年限要求更长(20年),缴费基数逐年上涨,压力较大。若中途退保,仅能返还40%的缴费,存在亏损风险。
以辽宁为例,按最低档200元缴费,财政补贴40元,年缴费240元,15年累计3600元。加上基础养老金174元,每月可领约206元。若按最高档5000元缴费,补贴180元,每月养老金可达863元左右。对于拥有土地的农村老人,每月500元以上的养老金基本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若想获得更高养老金,需延长缴费年限至30年,或通过子女资助增加缴费。
业内人士指出,提高缴费档次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避免了“想拿高养老金只能选灵活就业险”的困境。这一调整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也满足了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有助于提升整体养老保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