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群高中生用创新与坚持,将100套自制太阳能灶送到了非洲津巴布韦的村庄和学校,为当地居民解决烧水难题。这项源于生物课知识的公益行动,不仅改变了非洲部分社区的生活方式,更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项目发起人李飞翰回忆,两年前父亲提到津巴布韦因霍乱导致死亡的事件时,他突然想到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高温可以杀灭细菌。但父亲告诉他,当地许多家庭因经济落后,连烧水的柴火都难以保证。这个现实问题让李飞翰萌生了为非洲送太阳能灶的想法。
制作太阳能灶的过程充满挑战。起初,团队计划网购成品,但高昂的物流费用让他们决定自己动手。李飞翰和伙伴们通过"热弯成型工艺",将软木浸泡后塑成抛物线形状,再测试不同反光材料的效率。然而,临行前他们得知津巴布韦海关禁止木材入境,不得不紧急改用铝管等金属材料替代。
去年8月,团队首次带着自制太阳能灶抵达非洲。实地考察后,他们发现当地木材过硬,无法使用热弯工艺。回国后,团队不断测试新材料,最终发现铝管效果更佳,还找到九块九的手机三脚架作为支架,将每套成本控制在60美金以内。
为了筹集资金,团队成员在学校售卖笔记、开设网课,甚至申请了公益基金支持。今年8月,升级后的100套太阳能灶被送往津巴布韦的妇女儿童庇护所和学校。当地村民奈舍姆高兴地说:"我再也不用出去找柴火了。"学校负责人安诺杜桑卡也表示,这大幅降低了能源成本。
项目不仅解决了烧水问题,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团队设计的"向日葵"太阳能灶组装工作,为津巴布韦的残障人士提供了岗位。全国残疾人理事会总裁安娜评价道:"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残障人士也能参与国家建设。"
团队成员杨秉闻用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记录项目过程,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行动。在津巴布韦,一个用太阳能灶烤棉花糖的温暖场景让他深受触动:"大家兴奋地唱起非洲民歌,那个瞬间非常有感染力,我觉得我们应该是帮到他们的。"
如今,虽然已进入高三,但团队仍在继续研发更高效的太阳能灶。李飞翰表示:"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海外渠道联系我,让太阳能灶去到更多需要的地方。"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公益项目,更是让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