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时代》杂志公布了其评选的2025年度最佳发明榜单,这份包含300项发明的名单引发了广泛讨论。自2000年首次评选以来,该榜单的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35项增至如今的300项,甚至额外增加了100项“特别提名”,这种“膨胀”速度被网友戏称为“发明界的通货膨胀”。
在众多上榜产品中,不乏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例如,宇树R1机器人、DeepSeek R1人工智能模型、Claude Sonnet 4语言系统以及编程工具Cursor等,均被视为全球科技领域的标杆产品。波士顿大学研发的无线MRI线圈也备受关注,这款可弯曲的传感器重量轻于一节AA电池,成本仅50美元,未来或能助力急救人员在现场快速评估伤情。
然而,随着榜单规模的扩大,一些看似“鸡肋”的发明也混入其中。比如一款名为“Heat it”的蚊子包加热器,通过手机插电加热至51℃缓解瘙痒,但使用场景颇为尴尬——被咬后需找手机、插设备、开App、等待数秒,且类似技术五年前已在中国众筹平台出现。另一款“猫舌噗噗”吹气降温装置,能将热饮在3分钟内吹至适饮温度,但37美元的售价和实用性存疑,更像是一款“礼物经济”产物。
部分发明则瞄准了特定场景的痛点。例如,前苹果工程师Dhaval Patel设计的莲花指环,通过红外信号控制灯光,解决了行动不便者关灯的麻烦,但399美元的定价(含3个开关盖)和安卓手机自带红外功能的现实,让它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而“人群指南针”定位器虽能在音乐节等信号弱的环境中帮助寻找朋友,但需参与者均购买设备,且音乐节频次较低,实用性受限。
也有一些发明展现了社会创新的价值。加拿大应用Flashfood 3.0通过手机App将超市临期食品以五折出售,已减少5000万磅食物浪费;印度的“垃圾咖啡厅”则以1公斤塑料换一顿正餐,半公斤换早餐,将垃圾转化为塑料颗粒用于铺路,自2019年运营以来,使当地年填埋塑料从5吨减至2吨,模式已在多地推广。
在100项“特别提名”中,Firefox浏览器的“摇一摇总结”功能引发对比讨论——用户摇动手机即可用AI总结长网页,而国内某些应用的“摇一摇”却常跳转广告。这种功能差异,让网友感叹“创新方向”的差别。
面对300项的“最佳”名单,公众态度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创新爆发时代本就该包容多元;但批评者指出,当“最佳”泛滥,其含金量必然稀释。有网友调侃,按此趋势,2030年榜单或突破3000项,届时“智能撒葱花机”都可能上榜。不过,这场讨论本身,或许正是科技与生活深度融合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