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近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科普中国及Bioart生物艺术等机构,以“AI时代科研变革”为主题发起了一场跨领域讨论。活动特别邀请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孙理察、韦斯·桑德奎斯特与斯科特·埃默尔三位科学家参与,吸引数千名科研工作者及爱好者在线互动,围绕AI对科研范式的影响展开深度思辨。
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孙理察聚焦数学领域,提出“AI如何重构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的命题。统计学者范函子Skyline指出,尽管AI能处理海量数据并生成猜想,但当前技术尚未颠覆数学研究逻辑,“它更像一位强大的同行,而非取代者”。此前GPT-5被传“破解百年数学难题”的案例引发争议,后证实其仅检索已有成果,知乎用户德里克文直言:“AI的突破仍需建立在人类知识积累之上。”
生物学领域,犹他大学教授韦斯·桑德奎斯特抛出“基础科学如何驱动健康与工业发展”的问题。东京大学硕士千叶絮语以量子力学为例,说明海森堡矩阵力学如何催生电子工程与自动化技术,最终引发信息革命。系统科学领域答主则用比喻强调基础科学价值:“它如同社会的‘传感器’与‘系统模型’,缺一不可。”
康奈尔大学教授斯科特·埃默尔的问题更具临床导向:“ESCRT复合物在神经元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何关联?”这一提问激发了遗传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学者的跨学科对话,展现了AI时代科研协作的新可能。
除硬核学术探讨外,科研生活平衡等话题也引发热议。答主桑弘仓鼠调侃:“deadline远时假装工作不存在,临近时假装生活不存在”,道出许多研究者的真实状态。司马懿则从职业特性分析,科研成果直接关联个人简历,导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此次活动被参与者称为“全球科学嘉年华”,三位顶尖科学家的提问与数千名科研者的回应,构建起跨地域的对话场域。知乎科学季负责人表示,AI正成为科学探索的“同行者”,而非替代者。今年9月,知乎曾邀请韩济生、庞国芳、励建安三位院士分享科研经历,后续还将举办“2025知乎科学开放麦:追答案的人”线下活动,持续强化其“科学讨论社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