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缅怀巨匠!103岁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其理论成就与人生故事永载史册

   时间:2025-10-18 12:45:0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于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一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为现代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1942年,他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两年后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远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知名学府任教,并于1966年起担任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同时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在学术领域,杨振宁的成就举世瞩目。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齐名。1957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发现了“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跨越多个领域,涵盖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和数学物理学。他发表了约300篇学术论文,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著作。其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职务,并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鲍威尔科学成就奖等国际大奖。

回国后,杨振宁积极投身中国教育事业。1997年,他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推动中国物理学研究与国际接轨。2018年,西湖大学成立,他担任校董会名誉主席,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近年来,杨振宁仍活跃于学术交流与公众教育领域。2021年,他在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庆贺会上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讲话,回顾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的经历,并分享与邓稼先的深厚友谊。他提到,邓稼先在信中以“千里共同途”表达对祖国科技发展的期许,而自己五十年来始终践行这一理念。

2023年,杨振宁多次通过视频参与学术活动。4月,他在香港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感谢校方授予名誉博士学位;5月,他又在西湖大学讲座中分享对人生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

杨振宁的学术思想与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他曾多次与青年学子交流,分享求学与研究经验。他鼓励年轻人找到兴趣点,认为“人的脑子有特定结构,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从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的过程,并建议研究生在遇到困难时适时调整方向。他还强调,进入新领域研究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同“挖新矿”比“挖旧矿”更容易取得成果。

在个人生活中,杨振宁兴趣广泛,虽自称“业余爱好玩得不精”,但晚年热衷于制作短电影,记录生活与学术会议片段,认为这是“很好的纪念”。他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使他成为科学界的标杆人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