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馆门前,数百人排起长队,手持白菊等待进入缅怀室。这座砖红色欧式建筑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遗像前摆满鲜花,来自社会各界的吊唁者络绎不绝。就在前日,这位享年103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因病在北京辞世,结束了他跨越世纪的科学人生。
科学馆与杨振宁的渊源可追溯至1929年。当时年仅7岁的他随父亲杨武之迁居清华园,在此度过八年童年时光。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他再次回到这片承载记忆的土地,在距科学馆800米的乳白色二层小楼中安度晚年。这座见证中国科学史的建筑,既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在地,也曾是其父的办公场所。
缅怀室外的纪念手册记载着杨振宁与清华的深厚羁绊。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时,他担任名誉主任,两年后正式受聘为教授。即便在耄耋之年,仍坚持为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推动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发展。物理系教授回忆,杨先生亲自参与人才培养,引进多位国际顶尖学者,为清华物理学科注入全球视野。
吊唁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九旬校友,也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1999级物理系学生唐永新展示着与杨振宁在理科楼前的合影,照片中身着军装的乐团成员簇拥着这位科学巨匠。"直到他离世,我们才真正理解宇称不守恒的诺贝尔奖只是起点。"他在朋友圈写道,"他实际上统一了除引力外的所有基本作用力,这是全人类的损失。"
从美国专程赶回的物理学者提及,1999年杨振宁在高能物理所开设的学习班影响深远。当时这位学者每日通勤一小时听课,见证杨先生不仅亲自授课,还邀请两位得意门生担任助教。"他培养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整个科研生态。"这位学者透露,美国学界对杨振宁的离世普遍表达敬意,仅少数讨论延续六十年的"杨李之争",而杨先生生前对此始终保持豁达态度。
现场出现许多温馨场景:天津物理教师清晨乘高铁赶来,准备制作纪念视频用于教学;桂林新生受大学生联合会委托,带着写有"永远怀念"的花束前来;清华园长大的在校生表示,从小听着杨先生的故事长大,这次纪念活动"离得这么近,必须来送别"。有位母亲带着女儿驻足队伍旁解释:"这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小女孩在父母引导下,向遗像郑重三鞠躬。
科学馆办公室内,黑色立方体陈列柜静静诉说着主人的科学成就。这个清华90岁生日赠送的礼物,四面镌刻着他在场论、粒子物理等领域的13项重大贡献,其中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最具突破性成果。立方体旁的菊花丛中,一张手写纸条格外醒目:"功在世界,怀揣家园",八个字浓缩了世人对这位科学大师的终极评价。
连日来,清华园沉浸在肃穆的怀念中。学校官网转为黑白页面,物理系大楼前不断有新的花束出现。那些曾在杨先生课堂上求知若渴的学生,如今带着自己的学生前来追思,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精神传承。当夕阳为科学馆披上金色余晖,排队的人群依然绵延不绝,这座见证中国百年科学发展的建筑,此刻正与万千民众共同送别一位真正的时代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