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近期持续推进大规模重组计划,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上任后加速了人员调整与战略收缩。根据最新披露的财务文件,这家半导体巨头在不到两年时间内累计裁撤超过3.5万个岗位,其中仅2025年夏季三个月就完成约2.05万人的裁减。截至9月27日,公司全球员工总数已降至8.84万人,较2024年底的10.89万人减少近两成。
人员调整呈现显著结构性特征。尽管管理层曾承诺优先削减中层岗位,但实际裁员重心落在俄勒冈州的工程与技术部门。数据显示,受影响员工中仅有8%的职位头衔包含"经理"字样,其余多为从事芯片设计、工艺开发及技术支持的专业人员。这种调整方式反映出公司对核心研发能力的重新评估,与单纯压缩管理成本的预期形成反差。
财务数据显示重组代价高昂。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计入超10亿美元(约合71.16亿元人民币)的重组费用,第三季度虽降至1.75亿美元(约合12.45亿元人民币),但全年运营支出仍面临严峻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营收增长的背景下将年度研发预算削减8亿美元,多个处于不同阶段的研发项目被叫停或延期。
战略收缩呈现明确方向性。首席财务官大卫·津斯纳在财报会议上宣布,2026年前将运营支出控制在160亿美元区间,资金投放严格聚焦四大领域:Intel 18A制程量产、14A节点研发、人工智能产品线拓展及先进封装技术突破。这种"精准投资"策略意味着公司正从广泛布局转向重点突破,特别是在晶圆代工业务与AI芯片领域构建竞争优势。
陈立武在阐述转型逻辑时强调,重组后的英特尔将形成"客户端计算、数据中心与AI、晶圆代工"三大核心业务架构。通过整合冗余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公司旨在打造更具成本纪律的执行体系。这种转变在财务指标上已现端倪:第三季度资本支出同比减少15%,而先进制程研发占比提升至总投入的42%。
行业分析师指出,英特尔的调整反映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台积电、三星等对手持续扩大技术领先优势的背景下,这家传统巨头正通过"瘦身强体"重塑竞争力。其能否在制程工艺追赶、AI芯片市场开拓及晶圆代工业务突破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进展,将成为判断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