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智能化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一款专为苜蓿种子田设计的智能除草机器人近日问世。这款由自治区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设备,采用"激光+机械"复合除草技术,在苜蓿苗期杂草清除作业中展现出卓越性能。经实地测试,该机器人单点处理时间仅需50毫秒,每秒可处理40株杂草,每小时清除量突破万株大关,杂草清理率超过98%,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团队针对苜蓿田垄作特点,突破多项技术瓶颈。通过动态特征增强算法,实现了激光点云与视觉图像的空间精准配准,使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连续作业能力。在导航系统方面,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即便在光照剧烈变化、杂草密集干扰的条件下,仍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确保沿作物行稳定行走。针对垄间转向等特殊场景,团队开发了自适应路径规划算法,使设备能灵活应对地块边界变化。
为优化能源利用效率,科研人员创新采用"行间机械除草+株间激光除草"的协同作业模式。该系统通过高速通信模块实时处理坐标信息,配合可调制激光系统与高精度振镜,实现毫秒级响应速度。当检测到无草区域或障碍物时,机械模块自动切换至节能模式,既保证了除草精度,又将能耗降低30%以上。特别设计的激光功率动态调节功能,可根据杂草种类自动调整能量输出,避免对苜蓿幼苗造成损伤。
据技术负责人介绍,该设备已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研发团队正在开发模块化适配系统,通过调整参数即可实现对燕麦、青贮玉米等不同饲草作物的除草作业。这种全链条解决方案不仅能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量,还可降低人工成本40%以上,同时提升作物品质。目前,多家农业企业已表达合作意向,首批设备将在内蒙古、甘肃等饲草主产区开展示范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