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传捷报——航天员陈冬累计在轨飞行时间突破400天,成为我国首位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航天人。此刻,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内,这位“太空老将”正带领乘组为返回地球做最后准备。与此同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进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倒计时,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第十次载人飞行任务。
陈冬的航天征程堪称一部奋斗史诗。2016年,他随神舟十一号完成首次太空之旅,在轨驻留33天;2022年,作为神舟十四号指令长,他带领乘组坚守183天,成为我国首位在轨超200天的航天员;今年4月24日,他第三次出征,执掌神舟二十号任务。截至10月27日,400天的累计在轨时长让他超越叶光富(375天)和蔡旭哲(365天),稳居中国航天员在轨时长榜首。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以6次“太空漫步”刷新我国航天员出舱次数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太空行走之王”。在神舟二十号任务中,他不仅圆满完成4次出舱任务,还为空间站安装了关键防护设备,显著提升了我国应对太空威胁的能力。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的发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10月24日,船箭组合体完成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最早于10月31日点火升空。这艘飞船是中国空间站迎来的第十艘载人飞船,也是神舟十六号至二十一号组批投产的收官之作,技术状态成熟可靠。此次任务将实现天地交接新模式——3名新乘组将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共同工作约一周,通过物资清点、实验项目移交、在轨经验分享等环节,确保空间站运营无缝衔接。虽然航天员名单尚未公布,但任务标识已引发关注:以航天员头盔为视角,融合古代天仪元素,寓意“天人合一”的探索精神。
为应对冬季发射场的大风、低温等极端天气,技术团队为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实施了16项技术改进。光学导航系统升级让火箭“视力”更精准,惯性测量组合冗余度提升增强了飞行稳定性,整流罩空调系统优化则确保了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启动身体机能强化训练,逐步适应地球重力。他们在轨整理的实验样本、首批“月壤砖”测试品等“太空快递”将随返回舱落地,为月球科研提供关键数据。由于长期失重可能导致肌肉骨骼流失,航天员返回后需经历数月恢复期,出舱时将由工作人员抬行,这一细节彰显了国家对航天员健康的高度重视。
陈冬的400天在轨飞行,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载人航天从“短期驻留”向“长期常态化驻留”跃迁的生动写照。随着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累计飞行时间持续突破,为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据悉,陈冬、叶光富、蔡旭哲等资深航天员因丰富的在轨经验,已成为载人登月任务的热门候选。而神舟二十一号之后,新一代神舟飞船将实现运力提升300%的技术飞跃,中国航天的深空探索正加速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