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他汽车品牌竞相签约流量明星,用巨额代言费抢占市场声量时,小米汽车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以创始人雷军为核心,构建起“创始人+用户”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雷军个人账号已成为小米汽车最活跃的“品牌官”,每条技术解析、产品进展的动态都能引发数万次转发,这种由企业最高决策者直接对话消费者的模式,正在重塑汽车行业的营销逻辑。

这种选择背后是精明的成本考量。据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头部汽车品牌的明星代言费用普遍突破千万级,部分顶流合作甚至超过亿元。小米汽车选择将这笔资金重新分配至研发体系,其首款车型搭载的800V高压平台、自研电机等核心技术,正是这种资源倾斜的直接成果。更关键的是,依托小米生态链积累的1.2亿“米粉”群体,新车上市初期即获得超10万份订单,这种基于品牌认同的消费转化效率远超传统明星效应。
与苹果、特斯拉的营销路径形成有趣呼应,三家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弱化了传统明星代言。特斯拉依靠马斯克的“科技狂人”形象和产品力破圈,苹果则通过乔布斯时代奠定的产品信仰延续品牌势能。小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继承了科技企业创始人IP化的传统,又创新性地将消费电子领域的粉丝经济移植到汽车行业。这种模式在价格战白热化的当下显得尤为高效——当竞品将预算投入代言费时,小米得以将更多资源用于提升电池续航、优化智能座舱等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环节。
当前,小米汽车面临的主要挑战已非市场认知度,而是产能爬坡带来的交付压力。据供应链消息,其合肥工厂正通过三班倒模式提升月产能,这种“幸福的烦恼”恰恰印证了其营销策略的成功。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产品力和用户运营为核心的打法,正在引发行业连锁反应——已有三家新势力品牌开始测试“创始人直播带货”模式,两家传统车企调整预算结构,加大用户社区运营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