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开发者揭秘:200家AI公司中146家“套壳”真相,技术同质化却利润惊人

   时间:2025-11-06 03:19:5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调查显示,200家AI初创企业中有73%的产品实质为‘技术包装’,核心依赖ChatGPT、Claude等第三方服务。”这一结论在AI创业领域引发广泛争议,也让行业生态的真实面貌浮出水面。

2023年,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曾公开警告:“依赖ChatGPT包装的企业终将消亡。”然而现实却呈现相反态势:ChatGPT的爆红催生了投资热潮,部分尚未推出产品的企业便已获得资本青睐。软件工程师特贾·库西雷迪通过技术手段揭开行业“繁荣”表象下的真相——其团队对200家AI企业进行逆向工程,发现大量宣称“颠覆性创新”的公司实则依赖外部API,技术实现与市场宣传存在显著差距。

库西雷迪的调查始于一个技术疑问。某日凌晨调试代码时,他发现一家自称拥有“自主研发深度学习基础设施”的企业频繁调用OpenAI API,而这家公司刚以“独特AI技术”为由完成430万美元融资。这一发现促使他展开系统性研究。

研究团队构建了自动化分析工具,通过三周时间对200家AI初创企业进行技术拆解:从YC、Product Hunt等平台抓取企业官网,监控60秒网络流量,反编译Javascript文件,比对API调用指纹,最终将企业宣称的技术与实际实现进行对照。研究排除了成立不足6个月的企业,重点分析已获外部融资且宣称拥有“独家技术”的初创公司。

数据显示,73%的企业存在技术宣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研究将这类企业分为三类典型模式:

第一类企业将GPT-4包装为“自研模型”。调查发现,37家宣称拥有自研大语言模型的企业中,34家实际仅通过系统提示词调用GPT-4。例如某企业代码显示,其“革命性自然语言引擎”本质是向GPT-4发送包含预设指令的请求,未进行任何模型微调或架构创新。该企业单次查询成本约0.033美元,却向用户收取2.5美元,利润率高达75倍。更极端的是,三家不同企业的代码几乎完全相同,包括变量名、注释风格甚至“禁止提及OpenAI”的指令。

第二类企业采用RAG架构却宣称“自研基础设施”。42家企业声称拥有“先进神经检索+自研嵌入模型”,实际使用OpenAI文本嵌入模型、Pinecone或Weaviate向量数据库,并调用GPT-4生成内容。某企业将这套标准流程包装为“专有神经检索架构”,单次查询成本约0.002美元,却向用户收取0.5-2美元。12家企业代码结构完全一致,23家相似度超90%,区别仅在于变量名或是否使用Redis缓存。

第三类企业宣称“微调模型”实则依赖API。真正从零训练模型的企业仅占7%,其基础设施包括AWS SageMaker训练任务、S3模型存储等。而多数企业仅使用OpenAI微调API,本质是将提示词和示例保存至第三方系统。

研究团队总结了快速识别“技术包装”企业的方法:通过浏览器开发者工具监控网络请求,若出现api.openai.com等域名则属此类;OpenAI API的响应时间通常在200-350毫秒之间;前端代码若包含openai、claude等关键词可能泄露API密钥;营销文案若大量使用“先进AI”“智能引擎”等模糊术语,而缺乏具体技术细节,则可能存在误导。

调查显示,AI初创企业的技术格局呈现明显分层:73%的企业属于“技术包装”型,27%的企业可分为三类——透明包装型(明确标注依赖GPT-4等API)、真实构建型(训练医疗、金融等垂直领域模型)、技术创新型(开发多模型投票系统等新技术)。

这一现象引发多重影响:投资人可能为提示词工程支付AI研究估值;客户为API成本支付高额溢价;开发者发现核心技术门槛低于预期;整个生态因73%的企业夸大技术实力而呈现泡沫特征。

但研究也指出,合理的“技术包装”具有商业价值。部分企业通过优化特定领域工作流、提升用户体验或构建数据管道,在底层使用第三方API的基础上创造了实际价值。真正的风险在于技术宣称与实际不符的误导行为。

对于行业参与者,研究给出具体建议:创始人应诚实说明技术栈,在用户体验和行业知识上竞争;投资人应要求查看架构图、API账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客户需检查网络流量、询问基础设施细节,避免为API调用支付过高溢价。

研究发布后,7位创始人私下联系研究团队,其中三家企业已着手修改营销话术,将“专有AI”改为“基于顶级API开发”。一位创始人坦言:“我们知道在撒谎,但投资人期望这样,整个行业都在这么做。”

库西雷迪计划在GitHub公开调查方法论,包括爬取基础设施、API指纹识别技术、检测脚本等工具。他强调:“市场最终会奖励透明,即使初期可能受到惩罚。AI淘金热不会结束,但诚实时代必须开始。”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