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学近日迎来一项重要教育设施的落成——昆山杜克天文台(Duke Kunshan Observatory, DKO)正式启用。这座集教学、科研与科普功能于一体的天文观测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探索宇宙的实践基地,更成为连接校园与社区的科学桥梁。
在启用仪式上,学术事务副校长麦非文(Scott MacEachern)博士与天文台项目负责人、物理学副教授Marcus Werner博士先后致辞。麦非文博士回忆起自己在加拿大攻读本科时选修天文学课程的经历,强调这门学科对培养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天文学不仅是观测星空的科学,"他指出,"其研究方法与考古学的时间测算等领域存在深刻共鸣,这种跨学科联结正是博雅教育的精髓所在。"
作为天文台建设的核心推动者,Werner博士详细介绍了项目从构想到落地的历程。2022年,他首次提出在校园内建设永久性天文观测设施的设想,得到自然与应用科学学部的积极响应。经过两年筹备,这座配备16英寸f/8施密特–卡塞格林反射望远镜(Meade LX600)的现代化天文台终于建成。其独特的5米全景穹顶设计可实现快速温度调节,配合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等先进设备,为师生开展天体观测、数据分析等科研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
天文台的选址颇具深意——位于创新楼西南侧草坪的观测站,与1500余年前曾在昆山任职的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学校特别设立的祖冲之研究中心,与天文台共同构成传承科学精神的载体。Werner博士特别提到,近年来学生天文社团的蓬勃发展,印证了年轻一代对宇宙探索的强烈兴趣,"从数学到音乐,再到如今的天文学,昆山杜克正在不断拓展学术边界"。
这座新型天文台已迅速融入校园学术生态。除支持常规教学外,还将作为学生开展标志性成果项目(Signature Work)的重要平台,鼓励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探索。社区科普功能同样备受重视,未来将面向昆山市民开放观测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星空的魅力。正如麦非文博士所言:"当学生调试望远镜时,他们不仅在学习科学工具的使用,更在培养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这种体验将伴随他们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