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拍完戏的演员,却在多个直播间同时“现身”,卖着不知名品牌的护肤品——这种荒诞场景背后,是AI仿冒名人带货的灰色产业链。近日,抖音电商公布专项治理成果,显示自10月启动行动以来,已处置1.1万个违规带货账号和6700余件违规商品,重点打击利用AI或特效伪造名人形象进行营销的行为。
11月6日,抖音副总裁李亮通过社交平台回应称,经核查,此前引发热议的“温峥嵘三直播间同时带货”事件并未发生在抖音平台,但承认平台内确实存在部分短视频内容通过AI技术仿冒名人。他强调,此类行为不仅侵犯创作者与商家的合法权益,更损害平台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因此平台将持续加大治理力度。
记者调查发现,AI仿冒名人带货已形成规模化乱象。除温峥嵘外,董宇辉、罗永浩等公众人物的形象均被违规使用,甚至有专家学者采访片段被拼贴改编用于产品宣传。更严重的是,部分不法分子仿冒央视主播形象推销保健品,通过夸大功效误导中老年消费者,这类群体因对新技术不熟悉,极易因信任“名人推荐”而购买劣质商品。
被仿冒的名人成为首要受害者。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社交媒体直言:“这就是诈骗,利用用户信任获取非法利益。”他指出,当消费者发现购买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被仿冒者,导致名人声誉受损。这种“背锅”现象已引发公众对AI技术滥用的强烈担忧。
普通消费者的权益同样面临威胁。不少中老年用户反映,曾因信任“偶像推荐”购买商品,到手后却发现是粗制滥造的“三无产品”。这种体验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破坏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基础。有法律专家表示,AI仿冒行为已超出普通侵权范畴,部分案例涉嫌构成欺诈犯罪。
平台治理面临技术对抗的长期挑战。李亮透露,恶意仿冒账号会不断升级伪造手段,与平台的识别技术展开“军备竞赛”。例如,当平台升级人脸识别算法后,不法分子可能通过深度伪造技术生成更逼真的视频。这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要求平台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建立动态防御体系。
抖音电商此次采取的治理措施具有创新性。除事后封禁违规账号外,平台还主动引导达人开启侵权防护功能,提前拦截数万条侵权视频。这种“防盗门+警报器”的双重机制,既减少了侵权内容的传播,也降低了创作者与商家的维权成本。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后,平台内AI仿冒带货内容显著减少。
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此次事件中凸显。专家指出,AI换脸技术在影视制作、远程教育等领域具有积极价值,但若用于伪造他人形象进行商业营销,则可能引发法律与伦理危机。抖音的治理行动被视为行业规范化的重要尝试,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各方权益的实践,为其他平台提供了参考样本。
随着公众对AI滥用问题的关注度提升,越来越多名人开始发声抵制。张雪峰的批评引发广泛共鸣,许多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遭遇的疑似AI仿冒带货经历。这种社会监督力量的汇聚,正在推动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形成治理合力,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