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球特色商品同台亮相,展现出文化交融与市场机遇的双重活力。本土非遗技艺通过创新设计打破传统印象,吸引年轻消费者目光;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则借助进博会平台,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形成双向互动的文化经济现象。
在江苏人文展区,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技艺人员正演示“双面异色绣”绝技:细如发丝的丝线在织物间穿梭,正面呈现青翠叶片,背面却幻化为淡粉色花瓣。这种传承千年的技艺通过现代设计语言焕发新生,成为进博会上的热门打卡点。作为国家级非遗宋锦的传承单位,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七年参展,其开发的宋锦箱包、丝巾等时尚单品不仅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更通过与金融机构联名推广,实现销售额翻番。公司总经理吴振飞透露,海外经销商数量持续增长,正在推进海外门店布局,网络搜索量已突破1亿次。
四川展区的自贡彩灯“川剧仙伶”同样引人注目。这件融合变光技术与动态机械结构的作品,以川剧花旦为原型,在灯光流转间呈现灵动姿态。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张凤娟介绍,自贡彩灯已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大相文创带来的60余款文创新品则走“萌系”路线:西安城墙纹理挂件、安塞腰鼓造型摆件等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山西省老字号晋艺坊开发的养生铁壶,通过改良壶身设计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产品畅销国内一线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进博会不仅为本土非遗提供展示舞台,更成为全球特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金钥匙”。乌兹别克斯坦商人李辰阳的转型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前皮划艇运动员通过跨境电商直播,将手工地毯、陶瓷制品等中亚特产带入中国消费者视野。依托进博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其公司实现常态化销售,进博会同款商品最受青睐。尼泊尔客商弗兰克凭借16平方米展位上的手工羊绒围巾,首展即获500余万元订单,业务迅速拓展至中西部省份。巴基斯坦兄弟哈比和李明通过进博会救活了传承千年的骆驼皮灯工艺,产品从集装箱销售到成为上海南京路畅销品,展位面积逐年扩大。
新西兰太平洋羊驼家纺集团的展位面积从9平方米扩展至135平方米,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近300%。叙利亚古皂展台负责人莫汉见证了产品从“无人识君”到年销十多万件的蜕变。如今叙利亚相关产品在中国拥有十余家门店、多个线上店铺和直播团队,展品种类扩展至玫瑰精油、橄榄油等十余类。非洲布隆迪咖啡首次亮相进博会即引发关注,这种采用原始方法种植的咖啡豆,通过中国市场的活力转化为当地乡村发展动力。海南中豫国际合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延雷表示,将通过咖啡产业合作提升布隆迪妇女收入水平。
本届进博会特别设立“全球特色商品”专区,为最不发达国家展商提供免费展位、税收优惠等支持。土耳其科技馆负责人胡赛飞在观展后,已开始筹划中土资源对接项目。从苏绣的丝线到布隆迪的咖啡豆,从宋锦的华美到叙利亚古皂的醇厚,进博会正持续推动文化与市场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全球好物共享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