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近日迎来重要调整,原定明年上半年发射的神舟二十二号载人飞船,因特殊情况提前至11月25日执行任务。此次发射的特殊之处在于,飞船将不搭载航天员,仅携带大量物资前往中国空间站。这一决策与近期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飞船的飞行任务密切相关。
按照原计划,神舟二十号飞船应于11月5日返回地球,但因返回舱舷窗玻璃疑似遭受空间微小颗粒撞击,出现细微裂纹,为确保航天员安全,任务团队决定改由神舟二十一号飞船执行返航任务。这一调整导致神舟二十号飞船继续留轨运行,而神舟二十二号飞船需提前发射,以维持空间站的正常运营。
目前,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即将发射升空。发射后,它将迅速与中国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使空间站同时停靠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和一艘天舟货运飞船。这种状态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为空间站的物资储备和航天员生活提供更多保障。
尽管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裂纹,但任务团队强调,飞船整体安全性能未受影响,未出现泄漏等异常情况。裂纹仅影响载人返航条件,在轨飞行期间不会对空间站和飞船运行构成威胁。因此,神舟二十号飞船将继续在轨执行任务,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此次调整也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带来新的研究机遇。航天员可将部分物资、科学载荷或废弃物转移至神舟二十号飞船,优化空间站内部空间利用。同时,这也是中国载人飞船首次因空间环境因素推迟返航,相关在轨研究将为未来航天任务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神舟二十二号飞船的发射,中国空间站将进入新的运行阶段。两艘神舟载人飞船的协同运行,不仅提升了航天员的安全保障水平,也为未来长期驻留任务积累了经验。若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裂纹出现扩大或泄漏,任务团队可通过修补、关闭舱门或撤离飞船等方式应对,确保任务安全。
在载人航天领域,中国正逐步扩大国际合作。今年2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合作协议,为巴方选拔、训练航天员。10月,巴方已完成两名航天员候选人的初步选拔,他们将在中国接受为期约一年的训练,并于明年搭乘神舟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执行为期约一周的飞行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将迎来首位外籍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还计划开展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任务。明年,将有一名航天员在轨飞行超过一年,为未来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积累技术经验。国际空间站的实践表明,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是可行的,中国将通过此类任务进一步验证相关技术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