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首届AI创作论坛在嘉兴举办:喜播集团引领人机协同,共绘创作新蓝图

   时间:2025-11-12 11:39:3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创作领域深度融合的行业盛会在嘉兴喜马拉雅·陶仓理想村落下帷幕。这场名为“AI在创作中的实践与分享论坛”的活动,由喜播集团发起并主办,以“AI赋能创作”为核心命题,吸引了包括技术专家、头部创作者、产业实践者在内的百余位行业代表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内容生产、产业生态及全球化布局的革新影响。

作为活动主办方,喜播集团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创作者互动”的多元形式,搭建起一个跨领域、跨层级的交流平台。喜马拉雅中国创新总部总经理马长久在开场致辞中强调:“AI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取代人类,而在于让每个创作者的独特价值被更高效地呈现。”这一理念贯穿全场,成为贯穿技术讨论与产业实践的核心共识。

北京智博灵犀(CreatiMix)码哩Ai创始人周玮在演讲中指出,当前AI技术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创作边界。从Sora到Veo3.1的迭代周期大幅缩短,视频生成、分镜控制等关键环节已实现技术突破。他同时提醒行业:“AI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要求创作者在技术浪潮中构建‘审美+数据+用户洞察’的复合能力体系。”其团队分享的AI视频生成案例显示,通过精准控制角色风格与叙事节奏,创作者可实现从“执行者”到“创意导演”的角色转变。

在内容产业格局重构方面,喜马拉雅喜播事业部副总经理苏秦提出,AI正在降低创作门槛,推动行业从“技术驱动”转向“创意驱动”。“未来三年,不会使用AI工具的创作者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他以音频内容生产为例,指出AI已能完成80%的基础制作工作,而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将集中于个性化表达与情感传递。

全球化布局成为论坛另一重要议题。喜播集团海外业务负责人陈珊珊通过具体案例说明,AI工具正帮助普通创作者突破语言与地域限制。她介绍,某独立创作者借助AI翻译与本地化适配技术,将一部中文小说转化为12种语言版本,全球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但技术赋能不等于创作同质化,独特的文化视角与情感共鸣仍是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有声内容领域的变革尤为显著。紫襟剧社负责人竟然先生展示的AI语音模型案例显示,其最新制作的《九天剑主》通过情绪化、多语种合成技术,实现了98.7%的音质稳定性,播放量已超2679万次。他判断,未来有声生态将形成“AI标准化生产+真人情感注入”的双轨模式,技术负责效率,人类负责温度。

在内容消费趋势层面,喜马拉雅创作者生态产品负责人刘潇指出,用户需求正从“信息获取”转向“情感陪伴”。AI技术催生的互动视频、数字人主播等新形态,正在重构内容与用户的连接方式。她透露,平台已推出“AI解忧师”等情感向产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个性化陪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提升40%。

活动特别设置的圆桌论坛环节,成为创作者与技术方直接对话的窗口。多位独立创作者提出,当前AI工具存在“操作复杂”“适配场景有限”等痛点。对此,喜播集团承诺将优化工具界面,并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上线“一键式”创作套件,降低技术使用门槛。

作为创作者赋能平台,喜播集团在论坛中公布了多项支持计划:包括开设AI创作实战课程、建立创作者-技术方对接机制、设立千万级创作基金等。集团CEO蒋德铭表示:“我们将持续倾听一线创作者的需求,让人机协同真正服务于内容创新,而不是制造新的技术壁垒。”

这场持续六小时的论坛,通过20余个案例分享与3轮深度对话,系统呈现了AI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实践图景。与会者普遍认为,技术赋能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工具优化释放人类创造力,最终实现“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的产业愿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