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系列上市不足两月,国内激活量突破825万台,同比增幅达40%。这一成绩不仅让苹果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更带动其供应链企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其中,蓝思科技凭借与苹果的深度合作,三季度营收达536亿元,净利润28亿元,双双刷新历史纪录,市值也突破1500亿元大关。公司创始人周群飞以1100亿元财富在《胡润女企业家榜》中位列第二,这位从湖南山村走出的企业家,用三十年时间将蓝思科技打造成全球消费电子结构件市场的隐形冠军。
蓝思科技与苹果的渊源可追溯至2007年。当时,苹果计划为初代iPhone采用玻璃面板,但多数供应商仍停留在塑料材质阶段。周群飞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带领团队研发超薄玻璃加工技术,最终成为最早为苹果提供手机前盖玻璃的中国供应商。从第一代iPhone到最新的iPhone 17系列,蓝思科技几乎参与了所有主力机型的前后盖及摄像模组玻璃组件生产,逐步渗透至苹果核心供应链。这种深度绑定让蓝思科技在手机玻璃领域建立起技术壁垒,但也埋下了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
苹果订单的波动直接影响蓝思科技的业绩。2016年,iPhone销量下滑导致蓝思科技来自苹果的收入锐减超三成;2021年,因苹果销量不及预期及原材料涨价,公司净利润缩水近60%;2024年第四季度,iPhone在中国销量下滑25%,蓝思科技单季净利润同比减少9%。这些案例暴露出“苹果依赖症”的脆弱性——一旦被砍单,企业将面临巨额资产减值风险。周群飞早在数年前便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推动蓝思科技向多元化转型。
转型战略围绕玻璃技术的跨界应用展开。2020年,蓝思科技通过定增募集150亿元,重点投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穿戴项目。在汽车领域,公司推出超薄夹胶玻璃等产品,切入智能驾舱市场,目前已与小米、特斯拉等30余家车企合作,为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提供玻璃组件。智能穿戴方面,蓝思科技与AI眼镜企业Rokid达成合作,为其提供从镜架、镜片到功能模组的全系产品组装服务,同时与北美头部AI眼镜厂商合作供应精密结构件和光学部件。公司还通过投资和战略合作布局机器人赛道:与智元机器人共同成立公司,领投人形机器人灵宝CASBOT近亿元融资,并与越疆机器人签署1000台采购订单,计划2025年出货人形机器人3000台、四足机器狗上万台。
尽管转型初见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蓝思科技来自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已从2022年的70.96%降至2024年的49.45%,但新业务对营收的贡献仍有限。2025年上半年,智能汽车、智能头显和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9.6%、5%和1%,且智能汽车业务毛利率仅为9.84%,拖累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9.44%下滑至16%左右。短期内,AI眼镜和人形机器人业务难以替代消费电子核心业务的地位。
蓝思科技的转型并非孤例。立讯精密、领益智造等果链企业也在加速多元化布局。立讯精密通过东南亚和美国生产基地拓展新能源汽车、AI硬件等赛道;领益智造则从消费电子零部件切入服务器、折叠屏等增量市场。三位果链女掌门——周群飞、王来春、曾芳勤——不约而同地选择“全球布局+技术升级+赛道多元化”的组合策略,试图在苹果光环与风险并存的背景下开辟新增长路径。
资本市场的支持为转型提供了弹药。今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达87家,内地A股公司赴港上市成为主流。宁德时代以52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IPO,蓝思科技也借助港股的流动性与国际化属性,为新业务筹集资金。从财务角度看,蓝思科技账上现金充足,但重资产投入压力显著:2024年固定资产从109亿元膨胀至366亿元,翻了三倍。若被踢出苹果供应链,资产减值风险可能集中爆发。与此同时,汽车、穿戴显示、机器人等业务仍处于转型初期,技术壁垒和盈利能力有待巩固。面对资本风口,蓝思科技的“去苹果化”之路仍充满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