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温暖的热流沿着9400余公里的供热管网涌入千家万户,济南今冬供暖季的热态调试已进入冲刺阶段。在这场关乎民生温度的“最后一公里”战役中,一套强大的数字化系统——济南能源集团全国供热行业首个全产业ERP系统,正以千亿级数据和百亿级供热客服大模型为支撑,通过能源“一张网”实现全域供热链路的智慧调控,将温暖精准送达每个角落。
走进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的供热调度指挥中心,一块覆盖2.79亿平方米供热区域的电子屏正实时跳动。从热源厂的热负荷输出到管网压力波动,再到3400余座换热站的阀门开度与循环水量,百亿条数据通过物联网终端源源不断汇聚,经ERP系统智能分析后生成动态热力图谱,为千家万户的温暖过冬保驾护航。“通过‘超级仪表盘’,我们以可视化图表直观展示供热能耗、温度走势、热线工单等关键指标,实现一屏监控全貌。”济南热力集团大数据部负责人董如彬介绍,系统将供热调控精细化程度提升至新高度,换热站参数调整从人工耗时的数天缩短至秒级响应,并可自主适应工况变化,实现24小时供热平衡调节。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创造了“黑灯换热站”等行业纪录,更首次实现“站-网-户”全流程动态仿真建模与注水三维可视化建模,让管网运行一目了然。
济南的智慧供热探索始于2014年。当时,这座城市在全国率先迈出“智慧供热”步伐,将数字化变革融入战略顶层设计。十余年间,济南热力集团以“敢为人先”的视野自主研发同行业首个综合资源管理系统(ERP),打破数据孤岛与业务壁垒,汇集超百亿条全维度数据,覆盖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安全、财务等全业务场景,铸就了供热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领航者”地位。
今冬采暖季,济南市主城区将形成“7大外部热源为主、城区热源为辅”的供热格局。通过ERP系统,各大热源实现数据互通与负荷互备,根据气象数据与用户需求智能分配供热量,让多元供热体系更高效稳定。其中,“聊热入济”工程作为跨区域供热重点,南、北两线分别设置2座与4座加压泵站,供热能力达1.05亿平方米。面对长距离输送的安全挑战,济南热力集团依托ERP系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智慧供热大脑”长输管网综合管控平台,构建“光纤监测+无人机巡检+智慧管理平台”的四位一体保障体系。光纤实时监测管网温度与振动信号,无人机自动分析管道泄漏、第三方施工等异常情况,固定视频监控则覆盖河道、隧道等特殊位置,实现全流程安全护航。
在服务端,96969客服热线与ERP系统无缝对接,构建起“诉求直达、数据支撑、闭环处置”的智能化服务体系。用户拨打热线后,工单信息瞬间同步至系统,平台自动调取换热站运行数据、历史报修记录与管网布局,帮助客服快速定位问题。同时,系统全程追踪工单进度,从派单、上门、维修到反馈,每个环节均实时同步,用户可通过多渠道查询处置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济南热力集团将DeepSeek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入客服系统,实现用户咨询、业务办理、故障处理等全流程的精准问答与智能办理。
从数字孪生技术精准调控每一度热源,到长输管网全程护航每一次输送,再到智能客服快速响应每一份民生诉求,济南热力集团正以“万物互联、过程上线,实时感知、运营可视,决策智能、管控精准”的数字化方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供热保障。这场持续十年的数字化变革,不仅书写了“数智赋能”的民生答卷,更探索出一条供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