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国际压铸大赛上,小米汽车凭借其创新技术斩获殊荣。其自主研发的YU7车型所搭载的20合1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荣获该赛事最高级别的最佳结构奖。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在轻量化材料应用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北美压铸协会(NADCA)作为全球压铸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组织,其年度赛事素有"压铸界奥斯卡"之称。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的287家企业参赛,评审团由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教授领衔,对参赛作品的结构强度、工艺创新性和工程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估。小米的参赛作品在三轮严苛测试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模拟时速64公里正面碰撞测试中,其能量传导效率较传统钢结构提升47%。
该核心部件采用航天级7系铝合金材料,通过独创的"蜂巢式"内部结构设计,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减重32%。其创新之处在于将热管理系统与车身结构深度融合,通过集成空调压缩机、冷媒循环模块等八大部件,使前舱空间利用率提升65%。这种设计不仅创造出141升的超大前备箱容积,更使整车风阻系数降低0.02Cd,续航里程相应增加18公里。
在安全性能方面,该结构形成三条独立能量传导路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可通过三角梁的多向溃缩设计,将冲击力分散至车身A柱、门槛梁和底盘纵梁。实测数据显示,在50km/h侧面柱碰测试中,乘员舱变形量控制在82mm以内,远优于行业平均120mm的标准。这种设计理念已获得12项国际专利,其中3项为全球发明专利。
据技术团队介绍,该部件采用9000吨级一体化压铸工艺,将原本需要23个冲压件、18套模具的复杂结构,整合为单个精密铸件。这种制造方式不仅减少78%的焊接工序,更使生产节拍从传统工艺的120秒/件缩短至45秒/件。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小米汽车苏州智能工厂,年产能可达50万套。
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专业资讯,可登录行业垂直门户网站获取深度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