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数字时代“人”之本质何在?沪上对谈聚焦哲学核心议题

   时间:2025-11-14 09:07:22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聚焦数字时代人类本质的深度哲学对话近日在上海图书馆展开。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洪亮教授,围绕“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核心议题展开思想交锋,从人类理性本质到人机共生伦理,为听众呈现了一场思维盛宴。

在探讨人类独特性的根本时,两位学者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认知颠覆。洪亮指出,当计算推理能力逐渐被机器替代,传统哲学中“理性定义人性”的论断面临挑战。黄裕生则提出关键区分:人类理性不仅包含计算维度,更体现在实践领域的意志能力——这种包含自发性、自主性与决断力的自因能力,使人类在道德困境中能做出不可程序化的选择,这正是自由意志的本质体现。他强调,正是这种超越算法的决断力,构成了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面对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渗透,对话转向人才培养的本质。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例,黄裕生认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育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概念想象力与换位思考能力。他指出,当机器能够快速生成文本时,人类更需要通过深度思考训练保持认知优势,这种自发—自主的思维训练过程,正是维护人性尊严的关键环节。

关于人机共生关系的构建,讨论延伸至哲学根本命题。洪亮追溯“机器人”概念的起源,结合阿西莫夫三原则的局限性,引出人类中心主义与万物有灵论的辩论。黄裕生提出理性普适性观点,认为不能将人类理解世界的理性能力与利益导向的人类中心主义混为一谈。两位学者深入探讨了机器感知的可能性边界,在尊严伦理框架下,重新审视了人类与智能体、动物之间的责任分配问题。

当话题转向科技发展与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对话触及希望的本质。洪亮描述了技术增强主义描绘的进化图景与生存危机的并存现状,黄裕生则通过区分个体希望与类希望,阐释人类理性的独特性:正是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与自我超越的自由能力,赋予人类希望以超越性的维度。他指出,判断AI是否拥有希望的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真正的自主决断能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