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多地星巴克门店陷入罢工风波。超过1000名来自40多个城市的星巴克工会员工发起无限期罢工,核心诉求是推动达成提高薪酬与优化人员配置的集体谈判协议。此次罢工行动选择在星巴克年度促销活动“红杯日”期间启动,该活动通常能显著拉动全美1.7万余家门店的销售额,罢工时机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参与罢工的员工向媒体披露,当前工作强度与待遇严重失衡。一名不愿具名的员工表示:“我们需要足够工时才能享受福利,但门店长期人手不足导致每个人都超负荷运转。更讽刺的是,公司CEO仅工作四个月就获得9600万美元薪酬,还频繁使用私人飞机出行,而我们连通勤费用都难以承担。”
针对罢工影响,星巴克官方回应称局势可控。公司声明指出,工会成员仅占员工总数的4%,受影响门店比例不足1%。同时强调现行薪酬体系具有竞争力——全职员工平均时薪达19美元,每周工作满20小时即可享受医疗保健、育儿假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线课程学费补助等福利。
然而员工方对此提出异议。匹兹堡咖啡师多奇·斯波尔托雷透露,实际排班制度使多数员工每周工时难以达到20小时门槛:“我时薪只有16美元,而且每周最多被安排19小时工作,这直接剥夺了我们获取福利的资格。”这种“零工化”排班模式成为劳资矛盾的焦点之一。
追溯冲突根源,双方谈判已持续数月。今年2月进入调解阶段后,4月工会代表曾否决公司提出的每年加薪2%的方案,认为该提案未涉及医疗保障等核心福利,且缺乏即时调薪措施。星巴克与工会互相指责对方破坏谈判进程,但均表示愿意继续对话。这场持续发酵的劳资纠纷,折射出美国服务业劳动力市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