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六届财新峰会专题会议“新型全球化下的企业破局之道”现场,一场聚焦中国企业出海长期主义发展的深度对话引发广泛关注。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与联想集团副总裁、全球电脑与智能设备首席质量官王会文,从宏观趋势与企业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价值跃迁路径。
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全球化征程且国际化程度最深的企业之一,联想集团的全球化实践堪称典范。王会文用一组数据直观呈现了联想的全球化成果:截至去年,联想业务已覆盖全球180个市场,建立了30多个生产基地和18个研发中心,过去20年实现了年营收22倍的增长,其中海外营收占比接近80%。
回顾联想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王会文表示,2000年,当中国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出海态势时,联想就提出了十年内成为真正全球化企业的目标。2004年,联想通过并购IBM PC业务,完成了从本土企业向具备全球运营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视野的一流企业的转型。尽管初期外界对这桩并购存在质疑,但2013年联想以全球PC销量第一的成绩证明了整合的成功。“这表明中国企业不仅具备跨国并购能力,还能有效消化吸收跨国业务,成功运营全球领先品牌,整合全球资源并实现全球运营管理。”王会文强调。
面对新型全球化要求,王会文总结了联想国际化能力的两大核心特点:厚植中国与全球互惠。在“厚植中国”方面,联想将中国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点,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中心均设在中国,80%的生产制造、70%的研发人员和60%的员工布局在中国。同时,中国4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全球最大规模、最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体系,为联想全球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全球互惠”方面,联想在扎根中国的基础上实施“中国+N”战略,在巴西、匈牙利、墨西哥和沙特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打通服务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本地服务满意度和合规性,构建更具韧性和安全性的供应链。
王会文特别指出,企业出海不仅是为了实现增长,更要为当地客户创造服务价值、为市场创造共赢价值、为社区创造社会价值,形成共生繁荣的生态圈,这才是可持续的全球化增长模式。
针对企业出海可能引发产业空心化的担忧,秦朔通过企业实践给出了有力回应。他以联想为例分析,联想80%的销售来自全球市场,但其核心零部件和大量制造仍在中国完成,中国不仅通过出口中间件支持海外工厂组装,还通过供应链、研发和人才优势带动了自身发展。秦朔表示,如果联想仅聚焦中国市场,其规模可能仅限于1000亿至2000亿,而非如今的5000亿,这充分说明走出去反而强化了中国产业的发展。
秦朔进一步以TCL为例佐证,TCL每在全球销售1美元产品,就有0.6美元来自中国,带动了国内采购和产业链发展。类似的海尔、海信等企业也呈现相同规律,走出去不仅未导致产业空心化,反而提升了中国产业能力。
从全球竞争视角看,秦朔认为,企业需在全球格局中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竞争力。以联想为例,若其竞争对手惠普、戴尔等在全球市场拥有更灵活的供应链和工厂布局,能更快响应客户需求,其市场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因此,中国企业出海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要选择。
王会文用“地瓜经济”形象比喻联想的“中国+N”模式。他表示,中国市场如同地瓜的块茎,为藤蔓延伸提供能量。联想以中国为根基,通过“+N”战略覆盖全球180个市场,同时将中国作为智能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创新的试验田。他强调,中国市场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在中国验证成功的业务模式,在海外市场往往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