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CMOS图像传感器(CIS芯片)已成为手机拍照功能的核心部件。这种芯片如同人眼的视网膜,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成像质量。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却在CIS芯片领域长期受制于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如今,这一局面正在被中国企业彻底改写。
今年以来,多款国产手机的新机型引发市场关注。非洲手机品牌传音推出的Infinix Note 50,以及vivo发布的Y500系列,均搭载了国产企业格科微自主研发的5000万像素CIS芯片。尽管5000万像素尚未触及行业技术巅峰,但格科微凭借全球出货量第二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的突破能力。这家成立仅二十余年的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行业格局。
1985年,赵立新以全国青少年创新发明一等奖的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这个培养了十余位半导体行业领军人物的院系,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硕士毕业后,他先后在新加坡特许半导体、美国硅谷ESS公司等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积累了蚀刻工艺、CMOS传感器开发等核心技术经验。2000年,夏普推出全球首款拍照手机,敏锐的赵立新立即意识到CIS芯片的巨大市场潜力。当时已持有十余项相关专利的他,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2003年,37岁的赵立新与两位清华校友共同创立格科微。初期融资600万美元对于芯片行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他选择与中芯国际建立战略合作,将公司设立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简易工棚内。创业初期条件艰苦,工棚内蚂蚁成群,团队每天开工前都要先清理桌面。赵立新曾对妻子坦言:"如果失败,我们就退出这个行业。"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支撑着团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公司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尝试高端产品设计受挫后,赵立新果断调整战略,从30万像素产品切入市场。2005年,格科微成功推出首款商业化CIS产品,采用当时国内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的"三晶体管"工艺。这款产品恰好赶上国内摄像头市场爆发期,当年销量突破1600万颗,销售额超500万美元。2007年iPhone问世后,手机拍照功能进入快速发展期,格科微紧随行业趋势,逐步将产品线扩展至200-500万像素领域。
技术突破的过程充满挑战。研发200万像素产品时,首片晶圆2000颗芯片中仅1颗达标,良率仅0.05%。赵立新带领团队通过工艺创新,不仅将良率提升至95%以上,还使成本降低35%-50%,性能提升40%。面对国际巨头的价格战,格科微以低成本优势反守为攻,最终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公司CIS芯片出货量达9.4亿颗,销售额突破3.5亿美元,成为国内市场出货量冠军。
在巩固CIS芯片优势的同时,格科微将核心技术拓展至LCD驱动芯片领域。2010年设立的显示驱动产品线,到2019年已实现4.2亿颗出货量,成为大陆唯一跻身国内前五的供应商。2020年,公司年营收近65亿元人民币,CIS芯片出货量突破20亿颗,登顶全球出货量榜首。然而,按销售收入计算,公司仅位列全球第四,与索尼等国际巨头存在显著差距。这种"量第一、质落后"的现状,促使赵立新启动新的战略转型。
2021年,格科微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35.93亿元全部投入"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公司同步推进模式转型,从Fabless(无晶圆厂)向Fab-Lite(轻晶圆厂)模式升级,在上海临港新建12.2万平方米的制造基地。这一转型使公司能够更主动地掌控高端产品制造流程。2023年,临港工厂正式投产,OPPO Reno12海外版、vivo Y300 Pro等热门机型相继采用其中高端产品。
技术突破与产能升级带来显著成效。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57.23亿元,同比增长25.66%。其中1300万像素以上产品收入达10亿元,3200万及以上像素产品出货量超4000万颗。临港工厂目前基本满产,高像素产品收入占比已超40%。公司正着力开拓汽车CIS业务,已突破车规级封装工艺技术瓶颈。赵立新表示,随着高端产品量产推进,实现30亿美元营收目标指日可待。
从简易工棚到现代化工厂,从30万像素到5000万像素,格科微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之路。如今,这家成立22年的企业正与创始团队共同谋划新的目标:跻身全球半导体企业前五强。这个愿景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关,是产线上的精密操作,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第一"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