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高交会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凭借“膜力无限”项目成为全场焦点。一台机械臂在90秒内精准完成手机贴膜,成品完美率高达99%,引得海外采购商纷纷驻足洽谈合作。这一场景背后,是这所职业本科院校在应用科研领域的深厚积淀。
作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标杆院校,深职大此次携28个创新项目亮相高交会,每个项目都直击产业痛点。从半导体芯片封装材料到航运安全智能设备,从氢动力救援装备到医疗康复机器人,这些成果既展现了硬核技术实力,更凸显了成果转化的市场价值。近五年间,学校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35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83项,直接参与破解3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服务中小企业超过2500家。
与传统高校不同,深职大的科研路径始终围绕“有用”展开。其研发的半导体芯片先进封装光刻胶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边缘智能一体机通过船舶轨迹预判和船脸识别技术保障航运安全,氢动力飞行救援艇和上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则同时回应了产业升级和民生需求。这些成果不仅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更远销19个国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种独特的科研生态为学生提供了远超课堂的成长机会。在深职大,学生不是科研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专科生团队凭借“膜力无限”项目跨级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产品出口19国、营收超3600万元;汽车学院毕业生谭天雨通过比亚迪定向培养计划,三年内申请14项专利,完成了从农村学子到工程师的蜕变。这些案例证明,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可以通过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质的提升。
深职大的实践打破了“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科研”的固有认知。其成功表明,高校科研应聚焦产业急需的实用创新,而优质的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结合,能让职业教育培养出兼具扎实技能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打开了就业市场的上升通道,更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