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就业寒冬。根据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该行业(含零部件供应商)从业人数降至72.14万,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与去年同期相比,4.87万个岗位消失,降幅达6.3%,在主要工业部门中位居首位。

产业链上下游的裁员压力呈现明显分化。整车制造领域从业人数为44.68万,同比减少3.8%;而供应商群体受冲击更为剧烈——零配件制造领域就业人数同比锐减11.1%至23.54万,车身及挂车制造领域也下降4.0%至3.92万。这种结构性差异反映出行业转型期不同环节的抗风险能力差异。
与整体制造业2.2%的降幅相比,汽车业的困境更为突出。尽管全制造业从业人数减少12.03万至543万,但汽车工业仍以72.14万的规模保持第二大制造业地位,仅次于拥有93.42万员工的机械工程行业。这种"瘦身"过程折射出传统产业在新能源转型中的阵痛。
头部企业的裁员计划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大众集团自2023年底以来已在德国境内十个基地削减超1.1万岗位,并计划到2030年累计裁减3.5万人,其中2.5万已通过协议确定。奥迪、保时捷、福特等车企以及零部件巨头博世也相继推出缩减人力成本的措施,形成行业性裁员浪潮。
在就业数据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行业情绪却出现微妙变化。伊弗经济研究所10月调查显示,汽车业商业景气指数从-21.3点回升至-12.9点,显示企业对未来预期有所改善。这种矛盾现象反映出行业在经历深度调整的同时,正孕育着转型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