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烫手山芋的倒闭车企库存车,如今正成为二手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威马、高合、极越等品牌的滞销车型以骨折价涌入市场,引发年轻消费群体的抢购热潮。这些原价数十万元的车型,现价普遍下跌60%以上,部分高端车型甚至跌至原价的五分之一。
线上交易平台数据显示,某倒闭品牌旗舰车型从73万元直降至18万元,另一款增程式SUV从30万元腰斩至8.9万元。线下门店同样热闹非凡,原价22.99万元的极越07准新车,现价13万元即可提车;威马EX5从15万元区间暴跌至2-4万元;哪吒L增程版以10万元价格提供300公里纯电续航和零重力座椅等越级配置。这种价格跳水现象,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几乎难以想象。
消费观念的转变是推动这股热潮的核心动力。当代年轻购车者将汽车重新定义为移动智能终端,更关注宁德时代电池、高通芯片、博世底盘等核心硬件参数。他们认为,车企倒闭不影响车辆使用价值,只要供应链体系健全,维修保养仍可通过第三方渠道解决。这种务实态度,使得品牌溢价和售后服务在购车决策中的权重显著降低。
市场行为模式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购车者不再将车辆视为长期资产,而是计划使用3-5年即置换新品。这种消费周期缩短的趋势,使得保值率、OTA升级等传统考量因素变得次要。部分消费者甚至通过加装Carplay、手机热点共享等低成本方案,绕过原厂车机系统的限制,实现功能扩展。
售后维修体系的重构成为关键支撑。途虎养车、天猫养车等连锁平台,以及众多独立维修厂,开始建立专门的新能源维修网络。车友社群中流传的拆车件交易渠道、程序破解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地下维修生态。虽然这些解决方案仍属权宜之计,但已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为"烂尾车"市场提供了生存土壤。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烂尾车"交易仍属小众市场,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第三方维修体系在技术标准、配件供应、责任认定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消费者可能面临维修质量参差不齐、保险理赔困难等问题。这种在废墟中淘金的模式,更适合具备一定汽车知识的专业用户,普通消费者仍需谨慎评估风险。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淘汰赛进入新阶段。倒闭品牌留下的市场空白,正在催生特殊的二手车细分领域。这种消费现象不仅反映着年轻群体的价值取向转变,也预示着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的创新方向。当品牌光环褪去,产品本质回归交通工具属性,这场由倒闭车企引发的消费革命,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价值评估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