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3D打印市场近期因一场“隔空交锋”引发行业震动。拓竹科技创始人兼CEO陶冶在社交平台公开质疑大疆投资3D打印企业的举动,称其协议中包含针对拓竹的特殊条款,暗示这一布局可能对自身构成战略围堵。这场风波将两家科技企业推至舆论风口,也暴露出消费级3D打印领域暗流涌动的竞争格局。

陶冶在动态中剖析了大疆入局的深层动机。他指出,大疆创始人汪滔曾强调“人才流失比直接竞争更危险”,而当前3D打印行业正面临人才争夺战。据其透露,拓竹与大疆在人才市场形成直接竞争,部分候选人甚至在同等待遇下优先选择拓竹,这种趋势可能触动了大疆的敏感神经。资本市场对“大疆系”创业项目的追捧,导致越来越多核心员工离职创业,进一步加剧了大疆对人才流失的担忧。
面对潜在竞争,陶冶强调拓竹早有准备。他透露,公司自创立之初便预判到行业将迎来激烈竞争,因此在2022年底提前完成融资,以应对2023年底可能出现的市场内卷。尽管当时资金充裕,但这一决策为拓竹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期。陶冶还表示,3D打印行业最终取决于产品实力,而拓竹对自身技术积累充满信心。
大疆方面回应称,投资消费级3D打印领域是基于对技术潜力和市场增长的前瞻判断,符合公司一贯的创新布局理念。其投资标的为深圳智能派科技,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业已是行业头部玩家之一。公开数据显示,智能派2024年营收达16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亿元大关,其消费级产品年出货量约50万台,虽与拓竹120万台的规模存在差距,但大疆的资金与技术注入可能重塑竞争格局。
拓竹的崛起堪称行业奇迹。这家由五位前大疆核心成员创立的企业,凭借技术基因快速占领市场。创始人陶冶曾担任大疆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其他联合创始人也均主导过关键产品线研发。这种技术背景使拓竹在2024年实现55亿元营收,净利润近20亿元,净利率超30%。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已接近20亿元,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行业数据印证了消费级3D打印的爆发潜力。灼识咨询报告显示,全球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4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预计到2029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69亿美元,年均增速提升至33%。中国企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中,中国供应商贡献了95%,拓竹与创想三维成为主要推动者。
AI技术的渗透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国盛证券分析指出,生成式AI大幅降低了3D建模门槛,用户通过文字或图片即可自动生成优化模型。与此同时,打印精度、速度与材料多样性的提升,不断拓展着应用场景。大疆的入局恰逢其时,其在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3D打印对高精度、智能化的需求高度契合,技术协同效应显著。
尽管拓竹目前占据近三成市场份额,但行业挑战依然严峻。消费级3D打印仍面临使用门槛过高的问题,硬件操作需要专业工业知识,3D模型创作也依赖设计能力或复杂资源获取。应用场景集中于模型制作等初级阶段,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限制了规模化普及。这些瓶颈既是拓竹需要突破的难题,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空间。
大疆与拓竹的博弈,本质是技术、品牌与生态的全方位较量。这场竞争不仅关乎市场份额争夺,更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技术标准、更完善生态体系进化。随着头部企业加大投入,消费级3D打印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创新浪潮,而最终胜负将取决于谁能率先突破现有局限,定义下一代产品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