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即将迎来一次里程碑式的升级。据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透露,我国正着手研制新型扩展舱段,计划通过择机发射将现有的三舱“T”字构型逐步扩展为“十”字型,最终形成六舱“干”字型结构,打造一艘总质量达180吨级的“太空航母”。这一升级不仅将显著提升空间实验能力,还将引入舱段独立伴飞、灵活调度等创新模式,推动中国空间站向“航空母舰群”式发展。
升级后的空间站将具备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太空任务调度枢纽,各舱段可组合形成大型实验平台;另一方面又能分离执行独立任务,满足多样化科研需求。这种设计巧妙化解了国际合作中的安全隐患——国外项目可在独立舱段开展,既保障主体安全,又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有17个国家(包括印度、日本等)的项目入选合作名单,而美国项目因技术标准不符暂未获准。未来,国外航天员既可通过中国“梦舟”飞船进入空间站,也可使用符合中国接口标准的自有飞船直接对接。
支撑这座“太空航母”高效运转的关键,在于两型新型货运飞船及其配套火箭的突破。近日,专为朱雀三号火箭设计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完成首飞试验。这款长10米、宽8米的航天器载货效率显著优于现役天舟飞船,其动力系统已于6月通过首次一级试车。与此同时,基于力箭二号底盘研发的“轻舟”货运飞船也传来捷报——其二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可运送1.8至2吨货物,大幅缩短补给周期。这两款飞船将与天舟系列形成互补,构建高频次、灵活化的太空物流网络。
与美国航天路径相比,中国的发展策略更显稳健。美国Gravitics公司研制的“轨道运载机”虽已提出星舰概念,甚至设计了可释放卫星的圆柱形平台,但其试飞屡遭挫折——今年3月最新型号再次爆炸。反观中国,在确保空间站常态化运行的同时,正以新一代载人飞船、核动力技术等深空探索储备为支撑,逐步推进空间技术突破。这种“立足当下、步步为营”的模式,与美国“颠覆性创新”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中航环球推出的“南天门计划”以科幻IP形式亮相,其设定的“鸾鸟”空天母舰与现实技术脉络高度契合。这款翼展庞大、采用聚变能源驱动的飞行器,多项技术指标与JF-22风洞试验数据吻合,堪称我国自主设计的最大飞行器之一。这种“科幻叙事”或许正预示着未来技术演进方向——正如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曾以想象推动现实突破,中国的探索同样在科学与想象的交汇处寻找新可能。
随着国际空间站预计于2030年退役,中国空间站有望成为近地轨道最具代表性的长期载人平台。这座不断升级的“太空航母”不仅将承载科学探索使命,更可能成为人类深空征程的跳板。从月球科研站到火星任务,全球智慧或将在此汇聚,共同绘制中国航天的星海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