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正在中国市场推进一场以自有品牌“沃集鲜”为核心的业态升级,通过聚焦生鲜食品领域、强化供应链管控、优化组织协同,试图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一战略调整不仅体现在门店布局上,更深入到商品开发、品质管控和消费者体验的各个环节。
在深圳新德家园社区店,约500平方米的空间内,中年顾客和家庭消费者占比显著,生鲜区聚集了近三分之一的客流。而在宝安万达广场的800平方米社区店,周末客流量翻倍,年轻消费者比例明显提升。这两家试点门店的共同特点是:商品结构高度聚焦“一日五餐”场景,自有品牌“沃集鲜”的标识随处可见,烘焙区陈列着近30款当日现制的商品,均标注“保质期1天、只卖当天”,价格集中在5-10元区间,其中半数商品售价为5元。
“沃集鲜”的扩张速度令人瞩目。从年初的几十个SKU迅速增长至近千种,涵盖鸡蛋、低温奶、烘焙、果茶等多个品类。这种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沃尔玛对供应链的深度改造。以鸡蛋为例,该品牌已覆盖无抗大码、富硒、谷物、可生食等主流细分市场,并推出安心保洁蛋,通过29项养殖环节检测和七道清洁工序实现全链条品质管控。低温奶品类则与广西石埠乳业等头部供应商合作,推出4.0蛋白巴氏奶等高性价比产品,950ml装售价仅11.99元。
供应链的严苛标准构成沃尔玛的核心护城河。其供应商筛选体系包含六道关卡:国家资质认证、GFSI全球食品安全认证、业务筛选、尽职调查、社会责任审查和现场审核。以橄榄油进口为例,一款特级初榨橄榄油需同时满足中西两国法规,经历多轮验厂和双重检测,开发周期长达一年。在民生品类上,沃尔玛保持审慎态度,至今未推出自有品牌有机蔬菜,原因在于尚未找到完全符合标准的供应商。
商品开发过程充满挑战。为找到适合制作苹果干的原料,采销团队遍访全国主要产区;为平衡嚼劲与软糯口感,放弃“三蒸三煮”工艺,改用四个月自然熟成;为开发适合咖啡冲调的牛奶,耗时半年在广西锁定石埠乳业,该企业用甘蔗喂养牛群的特色工艺为牛奶带来独特风味。这种对原料和工艺的极致追求,使得简单如苹果干的产品开发周期也需数月之久。
组织文化的变革是这场升级战的关键支撑。沃尔玛将业态转型的核心价值主张定义为“高品质生鲜食品、精选非食商品、稳定低价和全渠道服务”。采购团队被赋予更大创新空间,但需在顾客导向原则下平衡质量、成本和效率。每款商品开发都需经历六轮供应商筛选,配料占比超50%的上游原料供应商同样需通过严苛审核。这种“苦活累活”的坚持,源于团队对“确定性”消费体验的追求——让顾客无需比价即可获得质价比商品。
零供关系的重构在此过程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以无盐开心果为例,沃尔玛要求代工厂使用当季新果并剔除虫眼果,将保质期从12-18个月缩短至9个月。尽管面临产线调整成本和口感接受度风险,但通过共享销售数据和承诺稳定订单,最终说服供应商开设专线生产。该产品上市首年无盐与有盐款销售比例即达3:7,目前无盐款占比已接近80%,成为明星单品。
“天天平价”策略在此轮升级中被赋予新内涵。通过放弃促销峰值,转向稳定理性的复购模式,沃尔玛试图让消费决策变得更简单。这种经营哲学在沃集鲜商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配料表简化、购买决策简化、品质保障简化。当消费者在货架上看到950ml装4.0蛋白牛奶售价11.99元时,无需复杂计算即可感知到价值存在。
这场升级战正在重塑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竞争逻辑。当行业讨论焦点集中在数字化、新零售等概念时,这家跨国巨头选择回归零售本质——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组织能力提升和消费体验优化,构建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壁垒。在深圳试点门店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感受到这种变化:货架上的商品变得更“懂”日常需求,购物过程变得更轻松高效,而这一切背后,是沃尔玛30年中国市场深耕积累的系统化能力在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