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以卓越的贡献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为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学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张钰哲。
1902年,张钰哲出生于福建闽侯的一个贫苦家庭。1910年,年仅8岁的他,有幸目睹了哈雷彗星的壮丽景象,这一奇妙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此后,他怀揣着对天文学的无限热爱,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1923年,张钰哲从清华毕业,随后远渡重洋,先后学习机械工程和建筑学。然而,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让他毅然决然地于1925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深造。
1928年11月22日,对于中国天文学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张钰哲利用叶凯士天文台的60厘米反射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这不仅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更承载着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他满怀深情地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让中国天文学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将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1929年,张钰哲学成归国,受聘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同时担任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积极投身于天文科研工作。1941年1月,他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一职。同年,面对即将进入中国境内的日全食带,年轻的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了日食观测委员会。尽管当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国外定制的仪器无法运达,观测计划受阻,但张钰哲没有放弃。他将原本计划中的9支观测队压缩到两支,并亲自担任西北队队长,将观测地点选在甘肃临洮。
1941年6月底,张钰哲一行带着简陋的仪器,从昆明出发,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危险,历经40多天、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穿越5个省份、20多个市县,终于抵达临洮。一路上,他们不仅克服了重重困难,还积极向百姓科普日全食知识,让沿途百姓首次了解了“天文”和“日食”的概念。9月21日9时30分,日全食初亏如期而至。这次观测是中国境内首次进行的日全食科学观测,观测队顺利完成了照片拍摄、光谱观测、彩色影片拍摄等工作,取得了大量珍贵资料。返程途中,张钰哲还组织了多场日食展览活动,进一步普及天文知识。鲜为人知的是,此时的他正揣着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日全食3天后,他的母亲不幸病逝,他悲痛万分,写下论文《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以此悼念母亲。
1950年5月20日,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在工作中,他慧眼识珠,破格录用了有志于天文事业的叶叔华。叶叔华不负众望,在上世纪70年代推动了VLBI技术引入中国,并促成了中国第一台射电望远镜——天马射电望远镜的建立。
张钰哲一生勤奋刻苦,对时间格外珍惜。他在小行星、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方面成果丰硕。他领导的团队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1000余颗新小行星并计算其轨道,其中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1965年,他还率领相关人员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论证工作,为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钰哲的科研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天文学史等。他先后发表论文、报告百余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在南京病逝,但他对天文学事业的热爱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2010年8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会联合大会批准,月球背面一撞击坑被命名为“张钰哲”,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