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热潮下,非夕另辟蹊径,以自适应机器人开启商业化新篇

   时间:2025-11-23 12:33:33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期举办的2025外滩大会上,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按摩场景引发广泛关注:人们有序排队,等待机器人提供专业按摩服务。一只机械臂精准地在体验者背部游走,运用指柔、指拨、掌揉等手法,力道恰到好处,仿佛资深按摩师亲临。这款由独角兽企业非夕科技研发的机器人,正通过仿人化触觉技术,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可能性。

这家成立不足十年的科技公司,凭借仿人化力量控制系统在机器人领域脱颖而出。其核心产品自适应机器人已实现连续三年营收翻倍增长,预计本年度将突破5亿元大关。当行业集体追逐人形机器人概念时,非夕科技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通过提升机器人的操作能力实现商业化落地。

追溯企业起源,2016年四位斯坦福学者在上海交通大学所在地闵行区创立非夕科技。彼时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但团队却另辟蹊径,专注于通过AI技术强化机器人的力控能力。这种技术路线在AI尚未普及的年代显得超前,前四年研发投入全部用于专利技术积累,直到2019年才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推出首款自适应机器人"拂晓"。

与传统协作机器人不同,"拂晓"机器人整合了视觉识别、工业级力控和人工智能技术。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位置精度控制的局限,通过眼手脑协同实现复杂动作的柔性执行。这种技术突破使机器人具备类似人类的触觉感知,在3C电子、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三年业务量持续保持200%以上的增速。

面对人形机器人热潮,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提出独特见解:"仿人化的核心是提取人类能力,而非复制人体形态。"这种理念体现在产品开发逻辑上:先攻克力量控制、环境适应等核心技术,再根据应用场景设计机器人形态。以按摩场景为例,机器人通过实时感知人体曲线和肌肉硬度,动态调整按压力度,这种能力远比人体外形更重要。

持续的技术投入构筑起企业护城河。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40%左右,公司已实现从底层传感器到操作系统全链条自主研发。其力矩传感器达到0.03牛的感知精度,接近人类指尖敏感度,可精准识别毫米级物体。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打破国外高端机械臂垄断,更推动国内首个《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出台。

资本市场的认可印证了技术路线的正确性。2025年6月完成的C轮融资规模达亿级美元,资金将用于产能扩张和新品研发。根据规划,2026年机器人年产能将从2000台提升至4000台。在同期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双臂力控平台现场完成冰淇淋制作全流程,展示出技术落地的多元可能性。

这种务实的发展策略正在改写行业规则。当多数企业聚焦人形机器人概念时,非夕科技通过提升操作能力开辟出差异化赛道。其自主研发的力控算法将控制效率提升十倍以上,使机器人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这种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工业场景,更延伸至生活服务领域,为机器人商业化探索出可持续路径。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