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苹果钛金属打印新工艺:降本增效显实力,国产手机能否跟进“钛时代”?

   时间:2025-11-23 17:34:3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苹果近期在制造工艺领域悄然完成了一项重大突破。该公司宣布,在Apple Watch Ultra 3等产品的钛金属框架生产中,引入了全新的钛金属打印技术,并为此专门制作了技术解析视频。这一举措虽未在消费者层面引发显著感知,却标志着消费电子行业金属加工技术的重要转型。

从表面观察,用户很难察觉产品工艺的迭代——新款设备在外观与性能上与前代保持一致。但行业分析指出,这种"隐形升级"恰恰体现了技术成熟度:新工艺使制造成本降低的同时,将良品率提升至原有水平的两倍,原材料浪费率则大幅下降。对于精密制造领域而言,这种效率提升堪称革命性突破。

苹果采用的激光金属熔融技术(SLM)与传统3D打印存在本质差异。市面上常见的FDM技术通过加热塑料丝材层层堆积,SLA技术则利用光敏树脂固化成型,而SLM工艺直接使用数十微米级的钛金属粉末,在多束高能激光作用下熔融成型。该技术每层打印厚度精确控制在60微米,通过激光阵列协同工作确保金属组织致密性。

这项技术并非简单的"打印即成品"。打印出的钛结构件需经过热等静压处理消除内部孔隙,再通过CNC数控机床进行精密加工和表面抛光。尽管流程复杂,但相较于传统锻造工艺,其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据苹果披露,新工艺使单块表壳的原材料消耗减半,仅2025年就节省超过400吨钛金属。

在加工良品率方面,新工艺展现出独特优势。传统钛金属加工因材料切削难度大、导热性差,复杂结构件的合格率往往难以保证。而SLM技术通过数字化成型预先完成主体结构,后续加工仅需处理表面精度,大幅降低了生产风险。这种特性使得Apple Watch Ultra 3的曲面设计得以实现,传统工艺难以企及的内部精细结构成为可能。

国内产业链分析显示,中国已具备完整的金属增材制造体系。从钛粉制备设备到激光成型机床,再到后处理检测环节,整个生产链均达到规模化应用水平。但国产手机品牌尚未大规模采用该技术,主要受制于产品策略差异。安卓阵营机型更新频繁、型号众多,单一产品销量难以支撑激光熔融工艺的成本分摊。手机内部功能模块的预算竞争激烈,钛金属中框的优先级相对较低。

不过,折叠屏设备为这项技术提供了应用突破口。转轴部件的精密加工需求与SLM工艺特性高度契合,部分厂商已开始探索相关应用。行业观察认为,随着高端市场对材料性能要求的提升,激光金属熔融技术有望突破现有局限。其优势不仅体现在钛中框制造,更在于能够生产传统工艺难以加工的特殊结构件。

苹果的产品布局透露出技术演进方向。虽然当前iPhone系列仅保留特定型号使用钛金属中框,但Apple Watch等产品的技术验证价值不容忽视。从工程角度推测,未来折叠屏iPhone极可能采用钛金属强化转轴结构。这种材料应用可能呈现模块化特征——在关键受力部位局部使用钛合金,既保证结构强度,又控制整体成本。

材料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铝合金中框在强度提升后,可能通过钛合金补强结构关键部位,形成新的材料组合方案。这种技术路径将改变消费者对材质的认知标准——当铝合金能达到类似钛合金的耐用性时,材料本身的标识价值或将让位于实际性能表现。对于追求实用性的用户而言,这种转变或许比单纯的材质升级更具意义。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