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一场关于未来信息技术的深度对话引发行业关注。以“百年量子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量子计算论坛上,合肥硅臻芯片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任希锋教授抛出核心命题:量子科技为何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这场由集微网参与的深度探讨,不仅揭示了量子计算产业化进程的最新突破,更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量子竞赛中的创新路径。
全球量子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据任希锋教授介绍,目前超过30个国家投入超280亿美元布局量子技术,美国将其命名为“微型曼哈顿计划”,欧盟于2023年签署量子宣言,而中国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将量子科技列为战略增长点。在这场关乎下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的角逐中,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成为核心赛道,其中光量子计算凭借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正从科研探索转向工程实现。
“量子计算的商用价值正在显现。”任希锋教授展示的数据显示,仅人工智能、模拟分析和信息安全三个领域,量子计算的潜在市场规模就超过千亿美元。作为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硅臻在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上发布的通用可编程量子计算机,标志着这项前沿技术正式跨入实用化阶段。该设备采用光子作为量子比特载体,通过硅光集成芯片构建计算核心,在4量子比特物理资源下实现99.4%以上的操作保真度,其云平台接入功能更让量子算力触手可及。
这项突破性成果的技术架构颇具创新性。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既支持科研机构进行量子算法验证,又能满足产业界对自动驾驶、AI训练、量子加密等场景的算力需求。任希锋教授特别指出:“与传统量子计算设备相比,我们的系统在室温下即可运行,长相干时间和可视化编程界面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这种“高保真、易部署、可扩展”的特性,使其成为连接实验室与产业应用的桥梁。
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印证了技术突破的价值。自2020年成立以来,硅臻连续获得三轮融资,其中不乏国芯科技等产业资本的战略投入。这些资金被精准投向全集成光量子计算芯片的研发,推动技术从原型机向商用化迈进。公司技术团队20余年的积累开始显现成效:多通道纠缠源芯片、高速路径编码芯片等核心器件已实现量产,2024年发布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更在多个场景完成验证。
面对国际竞争,任希锋教授保持清醒认知:“国外企业提出2030年制造百万量子比特计算机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比特数量和操作精度上加速突破。”他透露,硅臻正聚焦两大技术方向:一是两年内实现16至50比特计算机的实用化,二是通过原理创新提升量子纠错能力。这种双轮驱动策略,既着眼于短期产业应用,又布局长期技术壁垒。
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深度融合的趋势下,硅臻的研发路线图展现出独特优势。公司70%以上的研发人员构成确保了技术迭代的持续性,而与清华、中科大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则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现的完整创新链。这种“科研-产品-产业”的闭环模式,或许正是中国量子企业突破国际封锁的关键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