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价格下探,功能待完善,未来何去何从?

   时间:2025-11-24 08:37:3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过去,人们对机器人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春晚舞台上整齐划一的舞蹈表演。然而,如今人形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舞台走向日常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消费品。多款价格在1万至3万元之间的人形机器人相继发布,短时间内便销售一空。当机器人价格降至与高端手机相当,人们不禁开始想象,人形机器人是否会成为继电脑、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家用消费热点?

今年双十一期间,一些电商平台推出了全新的人形机器人商品,价格均在3万元以内。其中,宇树科技和加速进化公司推出的机器人售价均为2.9万元,而松延动力推出的机器人小布米更是首次将价格降至万元以下,仅售9980元。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表示,这一价格策略旨在突破消费人群上限,将产品推向更广泛的消费市场。据他透露,仅在京东平台,小布米就售出了近千台,加上线下订单,累计订单量已达数千台。

尽管销量可观,但消费者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实际用途仍存疑虑。企业介绍,小布米主要定位为科技玩伴和编程教具,具备陪伴孩子运动、激发编程兴趣、教学英语和聊天等功能。然而,这与人们期待的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等场景仍有较大差距。姜哲源坦言,小布米虽能触及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但价格尚未低至让大众轻松购买的程度,因此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产品。他认为,只有当机器人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中的绝对刚需时,才算真正进入消费级市场。

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颜志指出,目前个人购买机器人主要将其视为高级电子玩具,距离真正进入家庭帮忙干活还有一定技术差距。尽管如此,机器人与人们的距离正在逐步拉近。今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了机器人4S店,提供机器人购买和定制服务。湖南首家机器人4S店在长沙开业,顾客可以体验机器人拧螺丝、弹乐器甚至把脉问诊。店长周龙表示,未来将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并布局消费级机器人市场。

与此同时,各地正在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最近一个月,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纷纷发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项行动方案。安徽设定目标,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然而,专家认为,真正面向家庭消费级的机器人仍需一段时间发展。颜志表示,工业或公共服务领域的机器人量产市场较大,但家庭服务级机器人还需突破技术瓶颈。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公众心态复杂。一方面,希望机器人越来越像人,变得更聪明、更能干;另一方面,又担心其过于强大而失去控制。这种矛盾心理促使科研人员在开发过程中保持高度审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指出,目前万元级机器人虽具备行走和基本陪伴能力,但像人一样进行精准操作仍很困难。人类的认知功能有400多项,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或具身智能体尚不具备20项不同的认知功能,离真正意义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决赛举行,专门为居家机器人设置了细分赛事,以还原真实家庭环境,推动机器人落地日常生活。参赛队伍代表蔡琬茹表示,他们的机器人可以叠衣服、热饭、打扫屋子、端盘子、做咖啡等。然而,专家认为,这类机器人与真正的智能机器人仍存在很大差距。颜志估计,高层次形态的类人形机器人要完全应用到家庭领域,可能还需5到10年时间。

随着机器人自主性不断提升,标准制定和监管难度也在加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指出,家庭用机器人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一点错误都不能出。同时,还需具备高性能,如神经科学、类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2023年底,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然而,若标准制定滞后于技术进步,安全隐患可能悄然入户。去年,广东潮州发生一起送餐机器人撞人事件,引发对机器人安全性的关注。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金村表示,现有标准体系已划出基本安全底线,但针对亲密接触的力控强制性标准仍在加紧制定中。他强调,家用机器人采集的个人信息属于敏感范畴,企业必须在用户授权或法律框架内有限使用,做到少采集、采得明白、存得安全、用得克制。

随着机器人自主升级能力的增强,新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出现。曾毅指出,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可进行在线自主升级,但升级后的模型和算法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因此,不仅需进行出厂测试,还需采取在线、持续性、周期性的测试。李金村表示,技术发展再快,安全底线必须提前划清,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让用户既享受智能体验,又无需承担额外风险。

当人形机器人开始敲开家庭大门,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自身是否做好了准备?机器人成为家庭角色后,会对家庭和社会结构产生多大冲击?当孩子更愿意与机器人玩耍,老人将情感寄托于机器人陪伴,人类最珍贵的爱和责任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人形机器人的加速发展值得欢迎,但也需保持警惕,未雨绸缪。科技的进步终究应让生活更美好,让人更幸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