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我国正迈出坚实步伐。“十五五”期间,一项宏伟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即将展开,四颗肩负特殊使命的卫星将升空,深入宇宙未知领域,为人类揭开诸多谜团。
首颗卫星是鸿蒙计划,它由10颗卫星组成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这些卫星将集体奔赴月球背面,那里宛如宇宙中静谧的“收音室”,能有效屏蔽地球和太阳的噪音干扰,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其目标是探寻宇宙大爆炸后,第一颗恒星出现前那段持续数亿年的混沌时光,揭开宇宙诞生初期的神秘面纱。
第二颗卫星夸父二号则将目光聚焦于太阳。它将在国际上首次绕行至太阳极区上空,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高空摄影师,直接凝视太阳的“北极”与“南极”。太阳极区隐藏着太阳磁场活动的终极秘密,读懂这些秘密,人类就能更早预知太阳风暴的来袭,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颗卫星是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它承载着为人类寻找新家园的使命。地球在宇宙中是否孤独?是否存在其他宜居星球?这颗卫星将巡视星河,专门搜寻与地球大小相近、处于宜居带的“地球2.0”。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能为人类指明梦寐以求的第二家园。
第四颗卫星是空间天文台eXTP,它将在地球大气层之外展开观测。其使命是探索宇宙中的“极端禁区”,如黑洞的视界边缘、中子星的炽热表面。在这些区域,引力强大到足以撕裂时空结构,磁场强度高达地球的万亿倍。eXTP就像一位无畏的探险家,深入这些极限实验室,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探寻物理学的边界,完成地球上无法实现的宇宙级实验。
我国空间科学领域近年来成果丰硕。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已成功研制并发射“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夸父一号”和“天关”卫星等8项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首次。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创新发展进入“快车道”。15年来,该专项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向“四极”方向拓展与深化。在极宏观方面,绘制出国际首个X射线全天天图;极微观方面,获得迄今世界上最精确的宇宙射线电子、质子、氦核和硼核能谱精细结构;极端条件方面,首次直接测量到宇宙最强磁场,探测到距离黑洞最近的高速喷流;极综合交叉方面,实现科学、技术、工程的高度融合发展。
众多科学卫星也取得新发现。“天关”卫星发现新型X射线暂现源EP241021a,为理解这类神秘暂现天体提供关键线索;探测到银河系内X射线暗弱爆发EP240904a,为发现恒星级黑洞开辟新途径;首次探测到的暂现源EP240801a,对传统伽马暴分类提出挑战。“慧眼号”在地球大气层的密度测量、银河系内黑洞吸积爆发的耀发机制等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怀柔一号”发现致密星并合产生的伽马暴中存在新的子类型,拓展了人们对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认知。“悟空”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 TeV/n以上能区次级宇宙线硼能谱的精确测量,以8倍标准偏差高置信度发现其变硬结构,对揭示宇宙射线传播机制有重要意义。“夸父一号”观测发现,高能C级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的关联率远低于预期值及传统模型,为破解太阳爆发机制和高能粒子起源提供新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