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空间科学前沿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宣布,“十五五”期间将启动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重点攻关宇宙起源、空间天气演化及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命题。该计划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巡天任务及增强型X射线空间天文台四大核心项目,旨在突破宇宙黑暗时代探测、太阳磁活动周期研究及系外类地行星搜寻等关键领域。
自2011年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悟空”“墨子”“慧眼”“夸父一号”等八颗科学卫星,构建起覆盖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及综合交叉四大方向的研究体系。其中,“天关”卫星近日探测到银河系内X射线暗弱爆发事件EP240904a,为恒星级黑洞搜寻开辟新路径;该卫星还发现新型X射线暂现源EP241021a,为研究神秘天体提供关键线索。另一项突破来自“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其首次精确测量1TeV/n以上能区次级宇宙线硼能谱,发现能谱变硬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在太阳活动研究领域,“夸父一号”卫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127例高能C级耀斑的持续观测,研究人员发现仅5例伴随日冕物质抛射(CME),且均为窄CME,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太阳爆发模型。该卫星还捕捉到双日珥爆发等罕见现象,为理解太阳磁场活动提供新视角。“慧眼”卫星则在黑洞吸积爆发机制、中子星表面核燃烧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其测量的最亮伽马射线暴最小光变时标刷新纪录。
技术突破方面,专项推动我国空间载荷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科研团队突破星地光路对准关键技术,建成国内首个国际水准X射线标定束线,研制出大视场龙虾眼X射线望远镜,其灵敏度较国际同类设备提升1-2个数量级。在卫星平台领域,我国首次实现载荷与平台一体化设计,显著提升空间科学探测效率。
国际合作成为专项亮点之一。“微笑”卫星作为中欧首次任务级深度合作项目,开创了全周期协作新模式;“天关”卫星吸引欧空局、德法科研机构参与,形成多国联合观测网络。通过组建国际科学团队、推动数据共享,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专项已建立“首席科学家+工程两总”新型管理体制,培养出一支梯次合理的高素质科研队伍,为后续重大任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