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宣布,“十五五”期间将启动新一轮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重点攻关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等基础科学命题。该计划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等四项核心任务,旨在突破宇宙黑暗时代观测、系外类地行星探测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向全球引领地位迈进。
自2011年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悟空”“墨子”“慧眼”等八颗科学卫星,构建起覆盖天体物理、太阳活动、宇宙线传播等领域的立体观测体系。其中“天关”卫星近期取得突破性发现:首次探测到银河系内X射线暗弱爆发事件,为恒星级黑洞搜寻提供全新路径;其发现的EP241021a新型暂现源,为研究黑洞吸积盘动力学提供关键观测样本。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极端天体现象研究领域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在技术突破方面,专项团队攻克了星地光路精准对准、大视场X射线成像等核心技术,研制出国际领先的龙虾眼望远镜阵列,使卫星载荷灵敏度提升两个数量级。通过“首席科学家+工程总师”双轨制管理,培养形成涵盖老中青三代的结构合理科研梯队,为后续任务储备了关键人才。
国际合作呈现新格局。“微笑”卫星作为中欧联合任务,开创了全周期深度合作模式;“天关”卫星吸引欧空局、德法科研机构参与,实现数据共享与联合研究。这种开放合作机制显著提升了我国科学卫星的国际影响力,相关成果被国际同行高频引用。
专项实施十五年来,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呈现“四极”发展特征:在极宏观领域完成首幅X射线全天天图;极微观方向精确测定宇宙射线能谱结构;极端条件研究直接测量到宇宙最强磁场;交叉融合领域实现卫星平台与载荷的一体化创新。这些突破带动了空间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形成“大科学”研究范式。
具体成果方面,“怀柔一号”卫星发现伽马暴新子类,拓展了引力波电磁对应体认知;“夸父一号”揭示太阳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的反常关联规律,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新参数;“悟空号”探测到宇宙线硼核能谱硬化现象,为暗物质间接探测提供重要约束。这些发现连续登上《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彰显我国空间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