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浩瀚宇宙中是否独存?”这一贯穿时空的疑问,正推动着系外行星探测领域不断突破边界。近日获悉,我国将在“十五五”期间实施四项科学卫星任务,以创新技术手段探索宇宙奥秘,为解答关乎人类认知的根本性问题提供关键线索。
首项任务“鸿蒙计划”将目光投向月球背面——这片被视为宇宙“静音室”的特殊区域。计划首颗探源卫星将联合后续部署的10颗卫星,构建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捕捉宇宙大爆炸后至第一代恒星形成前的原始信号。天文学家比喻称,这段持续数亿年的“黑暗时代”虽无星光闪耀,却蕴含着宇宙结构演化的核心密码。通过解析这些微弱射电波,科学家有望还原宇宙从混沌到星河初现的演化轨迹,如同为宇宙拍摄“成长纪念照”。
在太阳探测领域,“夸父二号”将实现历史性突破。该探测器将首次进入太阳极区上空,直接观测这个太阳磁场活动的核心区域。传统观测手段受限于视角,只能从黄道面侧面研究太阳活动,而“夸父二号”的极区观测将揭示太阳风暴、耀斑等剧烈现象的起源机制。获取的磁场数据不仅能提升太阳活动预报精度,更可能解开日地关系中的诸多未解之谜。
寻找地外宜居星球的任务同样引人注目。我国即将发射的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将专注于搜寻与地球体积相近、位于恒星宜居带内的“地球2.0”。项目负责人指出,这类行星若被发现,不仅能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新方向,更可能为人类未来星际移民规划潜在目的地。随着观测技术的持续进步,发现宇宙“邻居”的曙光已隐约可见。
在极端物理研究方面,eXTP空间天文台将挑战观测极限。这颗配备先进X射线探测设备的卫星,将深入黑洞视界边缘、中子星表面等常规实验无法复现的极端环境。科学家期待通过捕捉这些区域的高能辐射,验证广义相对论的预测边界,甚至发现超越现有物理理论的新规律。正如项目团队所言:“这些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正是检验物理定律的天然实验室。”
这四项任务共同构建起覆盖宇宙演化全链条的探测体系:从月球背面的原始宇宙信号,到太阳极区的磁场活动;从系外行星的宜居性评估,到极端天体的物理规律验证。每项任务都瞄准特定科学前沿,同时形成互补的观测网络。随着这些卫星陆续升空,中国正以系统化的空间探测布局,为人类认知宇宙开辟新维度。











